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图文新闻
 
 
尼泊尔日记(5月6日星期三)
 
  来源:呼吸科 王桂芳  日期:[ 2015-05-08 ]
 

 

尼泊尔民众缺医少药

野战诊所开诊了,尽管并没有挂起中尼友好野战医院的铭牌,但丝毫不影响她吸引周围灾民的就诊和参观。昨天下午救援队刚入驻时,就陆续有村民过来询问何时开诊,我们告诉他们明天就可以开诊。从他们部分的衣着来看,大部分村民的经济状况不佳。

我们搭建临时诊所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类似冲积平原区,可能规模上并不能称为平原。一大早,就陆续有村民来到诊所前,满怀期望地等待。昨天招募的翻译志愿者也来到了帐篷诊所门前来帮忙,而且又带来了3、4位当地姑娘。刚刚8点钟,我们救援队准时开诊。来诊疗的病人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6岁。年龄分布与国内不同,各个年龄段都有,性别分布也比较均衡,不象中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为妇女和老年人,导致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现。我以前曾在中国几个地区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曾经多次因为调查后性别不匹配而多次补充抽样,并且也因此延长了调查时间。尼泊尔的经济不发达,因此人口流动数量并不大。这也就是在我们的临时诊所中就诊病人比较均衡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也许是以人口的大迁移为基础的。

周围病人就诊的原因主要为骨关节炎,外伤性肿痛,高血压病,上呼吸道感染,胃炎,支气管炎,皮肤过敏,湿疹等。其中与地震相关的伤害有跟骨骨折1例,其他几例与地震有关的包括外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我们将诊所的诊疗流程设为注册、登记、诊断治疗、药品发放。注册处记录病人的信息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检查、诊断、治疗,还包括病人距离临时诊所的时间,这样可以初步了解下病人的来源。病人来到诊所所需的时间最远的要1小时。询问灾民们了解医疗队进驻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靠居民奔走相告,有的家庭两三人都来了,有的甚至是全家出动。今天的天气很热,越接近中午时,气温越高,最热时树荫下的温度为36.4℃,而帐篷里的气温则高达40℃。帐篷里不通风,空气流动差,在帐篷里不仅需要忍受高温还要忍受当地居民卫生条件不佳而引起的异味。挥汗如雨在这儿不是形容词,而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基础代谢率较高的老毕、陈裕春和许耀3位。

来诊病人中,有几位中年人,血压较高,有的已超过180/100mmHg,但多无既往就诊史。这也是尼泊尔经济状况不佳的反映之一。

大约11点时,一个名叫RAM MAYA KUMAL的女性病人,45岁,注册处的志愿者们给她的编号是035,她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来到这儿。刚走到诊室时,我们的刘护士长发现她气急明显。我刚在外面接诊病人回到诊室,立刻用自带的血氧仪测氧饱和度为74%。询问病史,得知她原有哮喘病史,近期(地震2天后)有发热、气急,观察其情况明显不像哮喘引起的表现,我给她听诊,发现她右肺内有较多的湿性罗音。结合病史及体检表现考虑可能为肺炎,给她处方了头孢克肟、氨茶碱、沭舒坦。并嘱她到当地医院进一步诊治。

就在我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两位青年用一把椅子抬着一位老人来到诊室。经过简单询问,才知老人在地震中足部受伤,肿胀疼痛至今,目前仍不能行走。今日听到医疗队前来,要儿子将他带到诊所来。经过骨科医生许耀的仔细检查,发现他是地震导致的跟骨骨折,需要进一步石膏固定。另一个我们编号为026的病人,名字叫DIL BAHADOR HUMAL。自述有气急,上腹部疾病,有吸烟史,活动后更加明显。查体有明显肺气肿表现,偶可闻及哮鸣音。提示这可能是一个慢阻肺病人,但他从未到医院进行过肺功能检查。我们建议他戒烟。尽可能去当地医院接受肺功能检查和CT检查,我们也给了他一些目前对症处理的药物,氨茶碱和沐舒坦。这也表明尼泊尔民众的健康知识缺乏,对大多数民众来说,可能并无定期体检。

经过医疗队全体队员全天的细心诊疗,共诊疗病人近200人。总结一下全天的诊疗工作,慢性病为主,主要是慢性劳损、高血压、慢性消化性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应激性疾病少见,地震相关性疾病和损伤在15-25%左右。


(刘华晔带领志愿者护士制作简易就诊卡)


(老毕医生接待野战医院的第一位患者)


(步行1小时来看哮喘的86岁患者)


(刘杨队长接诊呼衰病人)

(王桂芳教授和陈裕春护士接诊病人)

(许耀医生和刘华晔护士长接诊病人)

(用弹力绷带固定骨折的跟骨)

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下岗农民”李延照

本次随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出征尼泊尔的还有作为志愿者的青岛蓝天队队长李延照,他和宁夏红十字会的陶军一起作为蔡文男的助手承担了救援队的所有后勤事务,包括营地帐篷搭建、临时厕所的设置、诊疗区防护区篱笆墙的树立。

李延照曾在武警部队当兵3年,当兵时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性格耿直,做事踏实,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得队员们的爱戴。他随身备有一把藏獒牌多功能铲,能削、砍、挖。他用这把铲刀为队友们做了很多他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如他能在20分钟内搭建起一个帐篷,为了拍出能反映野战诊所全貌的照片,他能爬上十几米高的大树。他还能用劳动的间歇时间到营区附近的小河里抓鱼,当然,他抓的鱼只有任部长和他吃到了,那是他们作为先头小分队提前探营的时候,因为带的物资不够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所有人吃,于是他放弃了吃自带饮食,而是自行解决温饱。这显示了他极强的野外生存本领。修建野外临时厕所时,因为要防止苍蝇进入粪池,他在建好后,要做一个盖子用于盖粪池,他就地取材,用我们装饮用水的农夫山泉瓶,就地取材制作了一个临时马桶的盖子。他还给大家炫耀了他的十八般兵器,也秀了一下他用这些宝贝所能完成的工作。总之,他是个很喜欢这份工作的人,喜欢的程度可以用享受来描述。

从与他的交流中了解到,作为蓝天队的队长,他管理蓝天7年多,建立了无数丰功伟业。

如果从上面的交流中你认为他仅是一名武夫时,你可能错了,我最新找到的李延照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爸爸,你早点回来!

稚嫩的声音呜咽而出……

由来已久的负罪感直刺心扉,

孩子,爸爸选择了担当与使命,

就只有和你暂时别离,

背起行囊,只为了更多无助的目光。

选择远方,我仍然和你在一起,

如果注定孤独,

我做你不朽的大树,

今天,义无反顾,

我用行动告诉你爱,

对不起,

爸爸很想你。

这是一首李延照写给女儿的诗,他在诗的后面又写道:关山万里遥,只待从头越,何惧前路险,义士壮志酬。也许诗歌的韵律不那么严谨,但是它反映的思想和感情却足以让人动容。

这就是李延照,一个准备将个人力量和政府公益相结合,建立一个适当的灾害救助应急机构的发起人和承担人。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尼泊尔人很淳朴,淳朴到对别人没有任何防范,因为他们也是以赤诚之心来待人,我当然不会否认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会有小偷光临。但是,SALYANTAR的村民们则是民风淳朴的代表。我们的车子进入SALYANTAR村庄时,由于司机也不知道新建营地的准确方位,因此向村民问路,其中一位村民跳上我们车辆驾驶室边上的踏板,用尼泊尔语告诉司机给我们带路。

大约走了10分钟左右,到达营地了,远远地看见任浩部长就在营地边等待我们,这个带路的村民就下车跟我们道别后自行离开,没有跟我们提任何要求。

刚到营地不久,就有王部长、刘杨队长和老毕医生前期探路时的向导来到这里,并且还带来了几位当地的村民,告诉王部长如果需要的话,他还能叫到更多的人。王部长对这位村民已有前期的了解,也对他的热心深表感谢,另外,由于刚建营地,任务多,也确是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忙,对此王部长非常高兴能有如此热心的村民来帮忙。很快,这位村民骑着他的摩托车回来了,后面跟着好几位志愿者。他们过来后,帮忙进行装卸、加固篱笆围栏、架设自来水管、清理现场牛粪等。经过他们的认真整修,营地附近水电均可正常使用。

来帮忙的志愿者中有几位是一个家族中出来的,其中有几个医务工作者,至少有两位以上是护士,其中两位的名字分别是SONITA和SUSITA,她们是那位热心村民哥哥的女儿,都是那个最热心的村民家的。从开始探营至今,没有人给过他们一个尼泊尔卢比,他们也没有喝过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的一口水,而且他们过来帮忙都是自己吃过饭后,自带工具,自带车辆,自己呼朋唤友,这种朴素的自发的感情,我想用民风淳朴来描述,可能是比较恰当的。

尼泊尔的强震震坏了他们的家园,他们自身无力重建,当远方的朋友来到他们的家乡时,他们,不管是什么职业,不管是什么年龄,不管是什么民族,都认真地协助来自全世界四面八方的政府或民间的救援团队处理当地的一切事情。没有人提出过高的要求,至少没有人坐地起价,漫天要价,在崎岖的山路上,如果他们稍有恶意,我们都会心惊胆颤半天。

譬如我们伟大的志愿者毕任达医生,他生于尼,长于尼,而学成于中国,为中国人民服务,而当听到自己的祖国遭受巨大灾难时,想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因此他看到华山医院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的信息后,就志愿作为向导,在救援队工作到今天。可以说,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在尼所做的这些工作,老毕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像那些村民一样,没有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甚至过家门而不入。

我感激这些尼泊尔人民教给我的一切,不管过去多少年,这些尼泊尔人民的深情厚意我会永记心中。


(华山医疗队员和2名志愿者护士)

(这位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志愿者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狗在叫,人在笑

题目似乎奇怪,然而,这是真的现实世界。按理说,尼泊尔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我们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来到友好邻邦进行医疗救援,似乎不应该出现笑容。的确,当我们刚进入SALYANTAR村,看到被地震摧毁的美丽家园时,想到当地人世世代代经营了几代的家园毁于一旦,心情的确很沉重。然而,当我们经过整整一天的诊疗工作后发现,地震虽然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但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梦想;他们仍然热情地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他们仍然为自己的希望努力,他们的脸上仍然洋溢着微笑。贫穷而多灾多难的尼泊尔人民并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要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新的家园。

在白天的诊疗中,我们也看到了强烈的地震并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永久的创伤,在一整天的诊疗中并没有看到1例因为地震引起的精神创伤,从孩子们脸上天真的笑容,老人们脸上满意的表情都能看得出来。

我们所诊疗的疾病,多数是非急性损伤。因此,尽管我们吃着最简单的晚餐,我们心里非常高兴。而天黑后,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群山怀抱中的村庄传来一只狗的叫声,接着是群狗的合唱。我们一致同意:今天的主旋律是:狗在叫,人在笑。


(红十字旗帜在高高飘扬

  上一篇:尼泊尔日记(5月7日星期四) 下一篇:尼泊尔日记(5月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