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我们在野战医院的第2天。清晨,Salyantar依旧以礼节性的余震唤醒梦乡中的队员们。震后的“喜马拉雅”在旭日的照耀下显得既雄伟,又秀美,宛如Nepal百姓们的坚强和热情。
这一天,第二批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在Nepal的工作依然顺利地展开。在这里工作,队员们面临的挑战不是疑难杂症带来的,而是由于风俗不同、语言不通带来的,有时候,我们在患者的“包围圈”里也只能抓耳挠腮、不知所措。附近村里几位能用英语交流的尼泊尔青年人听说中国红十字救援队遇到了交流困难,主动穿起了红十字小背心,充当志愿者,为我们做翻译、维持门诊秩序。我山医疗队的“教授”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经过两天磨合,逐渐摸到了门道,渐入佳境。而志愿者们虽然都只是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当地已属较高教育程度),但工作非常认真。经过几个来回,他们很快熟悉了“教授”们的诊疗习惯。“预检/挂号”处的志愿者一见到“肚肚皮”就呼唤曹大夫:She has a baby. Women doctor, next door;抱小孩儿的一进门儿就喊:Baby doctor, baby doctor, you have a patient;病人一坐下来,就直接帮忙问起主诉;发了药,直接指导患者用法。想来,如果干上一两个月,他们都能成为“bare foot doctor”了。

(小志愿者在翻译)
酒香不怕巷子深,乡亲们收到线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进驻Salyantar,即使五、六里的崎岖山路、烈日暴晒,伤员、病号都纷纷步行前来就诊。由于经济条件和地震破坏的原因,乡亲们都只能穿着拖鞋甚至光脚走着山路来就诊。一大清早出门,到达医院驻地往往已是正午最炎热时分。所以,两天以来正午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医疗点患者最多的高峰。那段时间的就诊量,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山皮肤科门诊。然而,乡亲们和志愿者了解诊室里闷热,不忍远道而来的队员受苦,主动在户外的烈日下候诊。累了,就席地而坐或干脆躺下;渴了,就喝些泉水解渴。诊室外人头攒动,诊室内却井然有序,毫无我山门诊时的压力。感动ing!
(候诊的患者)
Nepal人民的真诚和善良不仅体现在善待远来的客人,当亲友们需要帮助时更是可见一斑。昨日傍晚高坠伤患者就诊的经过就让我深有感触。女士坠落,路过的5、6名乡亲毫不犹豫,立刻背负着送来就诊。到了医疗点,听到消息的村民们纷纷放下手头的活儿跑来嘘寒问暖,帮着我们搬动患者。当我们简单处理好患者,走出诊室时惊讶地发现营地门口的土坡上已聚集了数十名乡亲。乡亲们得知患者需要急送Dhading(3小时车程以外的地级市)的综合医院进一步处理而当地救护车需要等至次日才能接送,立刻分头联系交通工具。不出10分钟,一辆村里的私家越野车就停到了诊室门口。可问题又来了:私家车并不是救护车,由于车内有固定的座椅,空间狭小,担架无法摆放。车主二话不说,抄起扳手、拧子,噌噌噌就卸下椅子。从就诊、处理,到转运、出发,总共不到1个小时。所谓人间自有真情在,Nepal人民万岁。

(准备转运高坠伤患者)
今天的关键词应该是“渐入佳境”。队员们、“教授”们在摸索中诊治,在医疗中磨练,在砺炼中协作。今天共接诊109名患者,其中外伤10名、妇科21名、儿科11名。

(蔡叶华、徐思远和曹瑞勤医生在讨论病情)

(贡海蓉医生诊治患儿)

(季玮护士在记录洗手液启封日期)

(朱磊医生在缝合伤口)
第二天的夜晚,晴朗、凉爽,没有十五的满月,但真的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