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图文新闻
 
 
尼泊尔日记(5月1日星期五)
 
  来源:呼吸科 王桂芳  日期:[ 2015-05-02 ]
 

加德满都初步印象

昨晚出关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先头小分队已帮我们大部队联络了驻地,并租用了一辆中巴车运送我们的行李和救灾物资。先头小分队的早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中巴车已等候在机场外的广场上了。看到这个中巴车,我就深切体会到尼泊尔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了,车窗大多是不能关严的,还贴满了类似胶带纸一样的东西,上面有很多斑斑驳驳的痕迹。车顶上有个专门装货物的铁架子,锈迹斑斑。王平部长和国际联络部的任浩老师指挥男队员们将行李装车后,并让我们先上车。我们华山分队的陈裕春不愧是参加过国际救灾的老队员了,他身手矫健,动作敏捷,上车后,招呼武警的队员们将行李先放在后面,这样可省出一些空间坐;他的左右两边堆满了行李,还要留心车顶的行李被车辆的颠簸摔下。

这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虽然低下,但国民的幸福却是全世界前几名的。我们搭乘的中巴车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行驶,路面凹凸不平,有点行走在中国西部某个内陆三四线城市的感觉。街面灰灰的,很多商店关门大吉,路边有一些闲适行走的行人、三五成群的城市居民、还有其间一二家已开始营业的商店,这让我们感觉到类似中世纪的模样。街边的住房大都四五层高,极少是六层以上的,高层更是罕见。民居大多是砖木结构,极少混凝土,因此抗震性能不佳。市内随处可见庙宇。马路上行驶的主要是小型车辆,而且是以日系为主,方向盘在右侧,车况大多较差,少见光鲜亮丽的车子。公共交通工具似乎是中型巴士为主,极少见到大巴士,中巴车一边飞快行驶,一边车门洞开,让人紧张得不禁流下汗来。在各种各样的车辆中穿行的还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摩托车是市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这让人感到这个国度和这个城市的节奏还是有点慢。居民的穿着尽管是不同风格的民族服装,但似乎有很多人的衣服比较旧。

但是,不管是车站边上的等客人员,还是我们临时招募的志愿者,抑或我们购买电话卡的小商店店主,看上去都很和善,也许是我们身上的红十字标志让他们对我们充满着敬意和好感。

总之,如果不是地震,这个城市尽管清穷,但悠闲;尽管落后,但自力自强。

我们取得了在尼泊尔的合法行医许可

我们一行来自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的急救医疗队员,要合法地在尼泊尔开展工作,必须获得尼泊尔卫生部的许可,即在他们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然而,由于尼泊尔的办事速度奇慢无比,因此,能否拿到许可还是个未知数。我们的马昕副院长和唐弘老师真有先见之明,要我们临行前一定带上两证复印件,还有照片,现在这两样东西都发挥了极大的用途。首先,我们要在尼泊尔卫生部提供的表格上填写我们的医师证执业信息,贴上照片,签上自己的大名,然后上交到尼泊尔卫生部,再由部长审核批准。由于道听途说了很多关于尼泊尔办事效率和速度低下的传闻,我们对何时能完成这种注册真的心中没底。

然而,我们的志愿者老毕医生却如神人,因此我们小队的办事效率也如神助一般。他陪着刘杨队长将表格准备交给在尼泊尔红十字会办公地临时办公的卫生部工作人员时,因尼方官员恰需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帮助,也因了老毕与部里面某官员恰是师兄弟,该官员既想帮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又想帮自己的师弟完成更 多的工作,因此,二话没说,就给我们办完了注册手续。

而在我们后面数分钟进来洽谈相同事情的某亚洲国家红十字会代表却被告知:过几日再来看看吧,暂时尼泊尔震区不需要帮助。看来这个友好邻邦也是人情社会呀。

注册了信息,获得了在尼的执业许可后,我们就具备在尼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了。刘杨队长高兴得立刻通知了我们。


(救援许可证)

神一样的队友

中国国际救援队华山分队不仅有神一样的志愿者,也有神一样的队友。我们队里共5名成员,其中两位分别是骨科的许耀和神经外科ICU的陈裕春。许医生不仅医术高,人长得帅,还为人十分热情和大度,据说在急诊和骨科都深得女同胞们的尊敬和爱戴,我们的队友刘华晔护士长还认识他家的龙猫呢。许医生路上常常帮我和刘护士长提行李,为筹备这次救灾行动献计献策,还具有铁肩担道义的大丈夫精神,这可深得我和刘护士长的喜爱。今天外出考察时,他陪我搭乘一辆较小的车子,后来这爆胎了。许医生说:你先去搭前面的车吧,我来跟司机一起修理车胎,真的是大丈夫情怀和铁血男儿的胸襟。修车看来也是队友们的拿手绝活。

另一件事是我们尼泊尔电话卡的购买问题,这件事也让我感受到许、陈二位队友的神奇。由于电话卡的购买同国内一样是实名制,因此要最终都成功获得电话卡,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填写复杂的表格,贴上照片,还有签名;最关键的是要反复修改验证,还存在种种的小问题。老毕医生在其中不停地协调,最终被一一克服,用上了NCELL和MICROPHONE(音译,不保证正确)。购卡后陈裕春和许耀又帮忙将每个手机都设置好了网络接口,在电话卡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将其中一个信号设为热点,我们其他队友就能借用这个热点发送微信并与亲友们联系了。

队友们在工作稍空时间,就拿出自己的珍爱与大家分享,陈裕春从手机中拿出宝贝女儿的视频与大家分享,许医生正处于升级奶爸的过程中,只有取出他的龙猫照片,来掩饰他想做爸爸的焦急。正是有了这两个神一样的队友,我们全队的活动如虎添翼。

今天曾有个香港红十字会的50多岁的工作人员在拿着她的手机要我们同行的武警队员帮忙设置微信功能和上网功能,可那位武警队员也不会,只有求助于他人了。而相比之下,我们就幸福得多了,这些事情由我们几位神奇的队友就搞定了。

我们还有个神一样的队友,那就是急诊刘华晔护士长,她担任我们团队工作时摄影的主要任务,而且还在我们离开营地考察时带上美味的零食,另外,她还显现出卓越的协调能力。当然她管理者50多名护士,她早就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了。

还有我们的核心人物刘杨队长,他不仅是抗生素管理的高手,更是女生心目中的男神。这几天一直辛辛苦苦地反复开会。开会可不是简单活儿,全是用英语交流,而且还要准确,还要负责多方面的协调,与媒体、中国红十字总会领队、国际红十字会的协调与联络,以至于被我们同住的武警小妹妹佩服得不得了。她听到刘队长用流利的英语与国际红会的联络员交流时大呼难怪领导要刘教授担任领队了。


(队长刘杨重任在肩)

加德满都震后的容颜

一切按照中国红十字总会王平部长的安排,我们华山医院分队在队长刘杨和两位志愿者的带领下,深入到加德满都受灾严重的地区考察受灾情况,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车辆是由我们伟大的向导兼队友毕医生和总会的蔡文男老师联系提供的,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小汽车。随行的还有东方卫视特派记者彭先生与游先生,他们遇到我们后也感到非常惊喜,因为他们既想了解来自中国的红十字救援队准备在尼开展的工作,也想了解来自上海的华山医院医务人员对尼震后伤员救治、防疫等方面的看法和做法。

志愿者毕医生此前进行过初步的考察,了解到尼政府已在国际救援组织的协助下于市区的一个广场内建立了一个临时居住区,供加市那些在震中住房倒塌或受损的居民居住。我们准备到此处去看看,了解有哪些我们中国救援队可以提供的支持,也了解一下尼泊尔震后的防疫措施及受灾居民的需求。

车辆在广场北面停下来,我们从广场外就看到了约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内无数顶标有“探路者”字样和印有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天蓝色帐篷,我瞬间感到无比自豪。这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捐助的帐篷!只有自己力量强大了,才有能力帮助别人。中国真的以雄伟的姿势傲立于世界了!

毕医生建议我们先步行到市区他所初步了解的受灾建筑和居民区进行考察,然后再回到广场这里。于是我们一行向市内的著名景点之一杜巴广场,也是本次市区受灾严重的建筑之一进发。我们还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对讲机,以便万一被冲散后联保持联系。

随着向杜巴广场行进,空气中弥漫的特殊味道让我们似乎感觉到可能震后的消毒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到了杜巴广场的入口区,聪明能干、勤奋用功、足智多谋的毕医生向守在入口处的尼方警察(NEPAL POLICE)稍一介绍,警察便示意我们一行进去,听说这个地方在平时为了管理方便是要收门票的,现在尽管不收门票,但也不让游客和居民随便出入了。

并不平坦的行人通道两侧是非常有宗教色彩的建筑,鲜艳明亮的色彩,特殊的富有宗教意义的图案,无不使人联想到这个古老历史、灿烂文明而又带有厚重宗教色彩的国度,这些美丽的图案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这个极度贫困的国家能源源不断吸引全世界游客的原因。我们的队员刘华晔护士长曾自助浏览过此地,我们的队长刘杨也在12年前就来体验过“把人民币当美元花”(人民币对尼泊尔卢币的汇率为1:16)的感觉,他们对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城市遭受地震重创而深感惋惜。

广场边的空地上有很多受灾的居民住在临时搭起的类似帐篷的遮盖物下面,居民们大多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单位临时居住在一起。可能恰是午饭时间,有的家庭正在做午饭,有的在吃饭,其中一个正在吃饭的家庭有一个可爱2岁孩子,向他妈妈伸出小手,他的妈妈用类似铲子的工具取出一些米饭放在那个小东西的手上,他转身跑到一边吃起来。多么温馨的生活画面,尽管这里的人们贫穷,尽管这里的经济落后,可丝毫不影响人们在认真地生活。天灾在折磨着尼泊尔人民,可是尼泊尔人民也在与天灾进行不屈的斗争。

随着向杜巴广场的靠近,那种充满鼻孔的特殊味道越来越重,而且尼泊尔的警察和军方人员也明显多起来。

仍是在毕医生的联络下,我们得以进入到杜巴广场上那些个受损严重的建筑(据说是一座神庙)。随行的东方卫视记者彭先生忍不住吸了吸鼻子,指着那座已完全看不出辉煌外观的废墟说:“应该带上口罩来的,这里有一些人员的伤亡,包括游客,那天我们曾亲眼看到抬出了多具遇难者的遗体。”

废墟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身穿柠檬黄色马夹的人们,在依次传递着砖头,或清理着混着各种类似衣物碎片、砖头、泥土、碎残木材等的混杂物。我问边上执勤的警察,这些在清理的人们是志愿者还是当地的居民,他告诉我是当地的居民。但很显然,其中有一些金发碧眼的白人。已来过几次的东方卫视记者彭先生说:这其中也有一些志愿者,他们是欧美等地的游客,地震发生后,他们留下来,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其中有的人已经工作多日了。

带着对地震重创古建筑神庙的遗憾,我们继续向前行走,目光所及,几乎没有一栋建筑物是完整的。在受损神庙的西侧,散布着几座充满宗教色彩的古老建筑,也几乎完全被毁。边上邻近居民区,从废墟上拆下来的一些建筑材料,严严实实地堵在几户居民家门口。随行的东视记者想请我们的志愿者毕医生作为翻译向当地居民了解下灾后的相关情况,这也正是我们的意图。于是毕医生邀请了正在自己家里休息的一个男性居民,从他那里了解到,其边上的一个建筑在地震中倒塌导致22人遇难,灾后的供水也不尽如人意,也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可能这是尼方的风俗所致)。但是,他也说,今天是震后的第一个晴天,政府的供水也恢复了正常。

由于我们的计划还有很多,也没有在此久留。从杜巴广场的一个出口出去,就又进入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加德满都城区了。城区到处都是充满宗教色彩的建筑,街边三三两两地坐着或走着的人们,迅速驶过的摩托车,正开门营业的小商店,随处可见的地摊,或走或卧的狗,嬉笑的儿童,被我们邀请拍照后害羞的幼儿,身着各种各样充满民族风格服装的女性,无不显示着这座城市闲适、满足的生活气息。然而,感觉与之完全相佐的是,街上到处可以见到胡乱堆放的垃圾,周围翻飞着大大小小的苍蝇,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我的对讲机在我被一个热情的志愿者询问我是否要他做志愿者时一不小心弄到地上,它转了几个圈进了一个充满黑水的小水坑中,我慌忙捡起赶紧擦拭,我的队友、被王平部长高度认可、希望他过几年参评南丁格尔奖的陈裕春兄弟也热情地帮我这个笨手笨脚的老大姐擦拭机身上的秽物,可是对讲机上还是弥漫着奇异的臭味。唉,怎么会这样呢?

走出了主城区,我们最后来到今天停车的广场上。透过栏杆,可以看到里面巨大的帐篷样结构下面有许多居民聚集于此,也类似杜巴广场的情况。不过这里的帐篷样结构极其巨大,下面有好多户人家聚在一起。

广场大概有几个入口,我们从一个由警察把守的西入口进去,一个巨大的帐篷边上一个玩耍的小姑娘,约2岁样子,她在帐篷边上小便过后,又走到附近的水桶边倒了半碗水,后将半碗水又倒在地上,进了帐篷。我们随着她的足迹进了她家的帐篷。毕医生用尼泊尔语询问一个中年妇女一些抗震救灾措施。她告诉我们,这些帐篷是政府免费提供给民众的,其中的食物和饮用水也是免费提供的。我们又惊奇地发现了这里的饮用水也是我们的伟大祖国捐助的,自豪啊!

在广场的北边,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制作净水的印度志愿者团队。我不懂这个设备的原理,但听我们的队友陈裕春介绍说,其制水能力看起来应该是非常强大的。

大半天时间走下来,我们一行也对加德满都的受灾状况有了初步了解,而且由于加德满都还不是重灾区,我们对即将在受灾更严重地区开展下一步工作有了思想准备。


(考察灾情)


(志愿者老毕医生和他受灾后的国家)

意想不到的重要进展

我们一行6人看过加德满都的受灾情况后,心里沉甸甸的。一方面即使在我们的友好邻邦尼泊尔,也要听从主人家的安排,要了解哪些工作是需要做的,哪些是已经有人做过的,不能干扰主人家即尼泊尔政府和尼泊尔红十字会的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地球村的概念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红十字精神的普及,尼泊尔遭受地震重创的消息传遍世界后,来自全世界各国的红十字会志愿者们及民间各种慈善机构迅速行动,从四面八方来到尼泊尔震区帮助开始救援工作。由于尼泊尔经济不发达,交通通讯相对落后,大量到来的志愿者们也给尼泊尔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具体开展工作的地点、工作的困难程度都是未知因素。

在毕医生的联络下,刘杨队长和尼泊尔政府要员有了深度接触,并且了解到尼政府要在目前的地震重灾区建立一所野战医院,专门收治在地震中受伤的伤员。但由于尼泊尔的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等等原因,现在迫切需要技术支持方。刘队长简要将尼政府的要求和愿望及承诺向王平部长进行了汇报,王部长非常高兴并授权刘队介绍中国红十字会本次的援助资源。刘队长获得了领队王平部长的许可后,就代表王部长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本次派出的医疗队全部技术力量和装备,又介绍了华山医院派出的技术力量。尼方代表介绍了在本次地震中共有11个地区受灾严重,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共有3个:GORKHA、RASUWA和POKHARA(博卡拉),这几个地区极不发达,缺医少药,尼方拟在离三者距离相等的地方SALYANTAR开设一家医院,作为震后提供伤员诊治的野战医院。完成震后救治任务后,可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此处有一个地势平坦的约8平方公里的地块,这也是尼政府拟在此建立医院的原因。

尼方代表能提供的资源包括提供运输建医院所需捐助物资的交通工具,协助提供在医院运行过程中需要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但是需要中方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为1~2个月,地震救援结束后可作为民用医院。

由此,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本次在尼泊尔的救援任务已有了初步目标,双方约定,尼方政府代表与王平部长、刘队长以及志愿者将搭乘适当的交通工具到地震灾区上空浏览建立医院的具体地点后,再依次开展工作。

这个拟建立的医院双方已初步达成协议,名字就叫:中尼红十字野战医院。

  上一篇:尼泊尔日记(5月2日星期六) 下一篇:尼泊尔日记(4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