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 不满足做优秀的“开刀匠” 2013年8月11日 B16:B16-健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毛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中国脑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神经外科排名第一杂志——美国Neurosurgery杂志国际编委。 他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手术精湛,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广受病家称赞。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他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市卫生局联合开展的“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评选五‘十佳’活动”中被评选为“上海市十佳医生”。
在他负责的临床工作中,每天都会面对来势汹汹且病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极高的神经外科疾病,需要紧急治疗,但急性期治疗的难度极大,需要快速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手术技巧。所以无论是深更半夜还是休息日,只要遇到急重患者,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做一个有效地解决患者病痛,让患者信赖,值得托付的医者就是他追求的事业。
脑内的“微雕”技术
脑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病,来势汹汹且病情凶险——死亡率和残废率都极高,需要紧急治疗,但在急性期治疗难度极大,因此,一般等患者情况稳定后进行,很多患者在等待过程就被“自然淘汰”了。毛颖教授有一门手术技巧的创新,通俗地被称为“搭桥”。毛颖教授至今记得他做的第一例脑部搭桥手术:一位浙江的50多岁的老太太,颈内动脉瘤患者,依照往常的做法,她的瘤已经大到无法手术了,且瘤子随时有破裂的危险,5年生存概率极低,几乎是“等死”。彼时已经将一套全新手术方案仔细琢磨、反复研究的毛颖教授,终于下决定做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即在大脑血流不够的情况下,从老太太自体抽取一根血管,“架”到脑子里,供应脑中的血,然后把发生病变的脑动脉血管结扎处理掉。“相当于要在头发丝一般细的血管上缝六到八针,把两根血管缝起来,手稍微动一点,影响可能就非常大——血管会爆炸。”这是毛颖教授第一次做这样的手术,忐忑中他也自信:因为毛颖教授已经不记得无数个晚上自己和多少具尸体头颅打过交道了。对大脑的熟悉让他相信,他有能力挽救更多患者的性命。这位老太太后来常来医院,常常是一个人背着一个小包,到处旅游,路过了就来看看救命恩人。看到她,毛颖教授就觉得,自己这一步是走对了。在他现在每年600台手术中,有近200台都是这样难治性动脉瘤。他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支撑计划“十一五攻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内容涉及微侵袭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和颅底手术新入路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不做手术有时比做手术更重要
姚女士是上虞人,见到毛颖教授时她已经四处求过医,医生一致的判断是胶质瘤,必须手术,当时她已经有五个月的身孕,按照其他医生的讲法,孩子是肯定保不住了。她来华山医院的唯一目的就是切除肿瘤,毛颖教授对她进行了一次仔细的彻底检查,虽然种种影像学的迹象都表明该患者所患的是胶质瘤,但通过对患者年龄、家庭生活情况、职业等的反复了解以及对患者病史的仔细研究,毛颖教授依旧觉得无法100%确诊。手术做与不做是一个难题,虽然患者已接受了事实,但做了手术虽可稳妥地保住患者生命,她必须要面对失去孩子以及失去部分功能的痛苦;不做手术,对医生而言是一种冒险,但可能挽救2条生命。毛颖教授在深思熟虑之后建议患者:暂时不做手术,保住孩子,进行随访观察。同时,凭他的判断,给予了抗炎症药物治疗。出乎患者及所有人意料,姚女士脑部的“肿瘤”缩小了,几个月后,她不仅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自己的症状也逐渐减轻。直到现在,她逢年过节都会给毛教授寄一张贺卡,“感谢您精湛的医术,专业细心的态度以及平和的为人,挽救了我和我的孩子,并让我重获新生。”
为花季少女重燃音乐梦想
一位美丽花季少女,在音乐学院接受过五年的声乐专业训练,同时学习钢琴10余年,艺术前程不可估量。然而,由于脑部肿瘤,患者反复癫痫发作,音乐能力一度急剧下降。经过毛颖教授的诊断,确诊为胶质瘤,肿瘤定位于语言和音乐中枢……对于一位钟情于音乐艺术的女孩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拯救患者生命,尽可能地保留她的声乐功能,毛颖教授带领医疗组对术前BOLD-fMR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反映出脑组织局部活动功能的一种MR成像定位技术,可用来研究大脑的皮层活动。 )任务进行重新设计,同时通过术前超高场强IMIRS系统扫描,对患者语言及音乐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手术中,毛颖教授将激活坐标与术中导航系统(Medtronic)融合,指导术中功能区的定位及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唤醒麻醉,患者在无痛清醒的情况下,通过直接皮质电刺激,同时观察患者术中语言任务及音乐任务的完成情况。最终,在保护了患者功能区的前提下,医生对肿瘤进行了全切。手术后一周患者的语言评分与术前相同,音乐评分则显著提高。(音乐任务包括哼歌,读乐谱,音乐理解;语言任务包括文字阅读,图片命名,段落理解。 )
有一分希望就要尽十分努力
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位陈同学在2004年4月到2005年8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本该享受美好花季的他连续遭受恶疾的折磨,先后做了四次手术,花去了16余万元。即使这样,他的生命仍然岌岌可危。由于肿瘤的位置非常不好,旁边的血管又太细,而且病情仍在不断加重,做第五次手术是唯一的生路。面对这个成功率只有30%的高难度手术,毛颖教授在术前周密细致地准备,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边界,将肿瘤与正常神经组织一点点分开,最后顺利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手术结束后,毛颖教授并没有离开医院,而是一直守候陈同学从麻醉中完全醒来才放心回家。而术前担心的瘫痪等后遗症并没有发生,陈同学又可以开始崭新的生活。
鉴于毛颖教授的表现和成就,他1999年荣获上海市卫生局“世纪新人奖”;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局“医苑新星”,该计划旨在培养上海市医学界的后备力量;2001年被评为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2年荣获静安区“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在“医苑新星”的终期评审中获得第一名,获得“优秀医苑新星”称号;同年,他获得了中国医药学界非官方最高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5年,38岁的毛颖教授入选上海“医学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培养者,也是唯一从“医苑新星”计划直接进入“领军人才”团队的青年医学专家;2005年,他还获得了上海市青年医师的最高荣誉——“银蛇奖”;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年,他再上一个台阶,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上海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
毛颖教授在中国神经外科领域已是具有实力的未来之星,但他并不满足于成为优秀的“开刀匠”,而是始终向着“成为病患可信赖可托付的医者”这一目标努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