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解放日报:母子俩专程来到华山医院了却家中逝者遗愿 深深三鞠躬 感恩廿载医患情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 2012-05-03 ]
 
 

母子俩专程来到华山医院了却家中逝者遗愿

深深三鞠躬 感恩廿载医患情


 
 
 
 
 
 
 
 
计先生向沈自尹院士深深鞠躬,了却老父遗愿。 李妍斐 摄

 本报记者 顾泳

    编者按:医生与患者,本是共同对付病魔的 “盟友”。然而,近年来医患关系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状况。个中症结究竟何在?

    近日,本报记者通过体验式采访,从医生、患者不同角度分别体验医患关系现状,发现信任缺失乃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患者不信任医生,认为处处过度治疗,遍地是陷阱;医生不信任患者,宁愿选择自我保护。如此状况,能否得到改观?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医患真情故事。这些真人真事,展现了医患间的良好互动,更为重拾医患互信带来信心,我们也希望这些故事能为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带来借鉴。

    读者如有线索,可发传真67289226或邮件kjb@jfdaily.com参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综合楼五楼,中西医结合科普通门诊处,这个周四像往常一样安静有序。

    一位花甲之年的男士手臂别着黑色纱布,搀扶着老母亲,径直走进沈自尹教授的门诊室,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朝着沈老毕恭毕敬鞠了个90度的躬。沈老连忙上前扶住。男士说,“我替刚过世的父亲,谢谢沈老!”

“廿余载悉心呵护父亲健康”

    男士名叫计范。此番鞠躬,是为他刚过世的老父亲了却生前遗愿。计先生解释,“鞠这一躬,为的是感谢沈老不图名利,廿余载悉心呵护父亲健康。”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计老先生患有多种慢性病,花了不少钱,四处求医效果却不好。几经打听,慕名来到沈教授处看门诊。名誉中外的沈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在一些人眼中有点“怪”:有的专家只看特需门诊、专家门诊,沈老却坚持多年只看普通门诊,不设专家及特需门诊;他为老年患者开的方子,也基本不含名贵中药材,价格低廉。计老先生连续多年每周挂号费才7元多,抓药不超百元,耳鸣眩晕症状却大为好转,稳稳当当走到耄耋之年,直至97岁高龄安然离世。面对患者家属,沈老一如往常,“不必谢,这都是我们当医生的分内事。”

    计先生还是第一次看到沈老,他常年居住在加拿大,几个兄弟姐妹也不在上海,但说起沈老,子女都很熟稔,“爸爸说他最信任沈老,有他诊病,我们小辈宽慰很多。姆妈则说,无论爸爸怎样,沈老都一定要谢!”说完,计先生再次弯下腰去,深深鞠了第二个躬。

“隔人问诊”保证生活质量

    这第二躬,感恩于沈老在计老先生弥留之际的关照有加。去年开始,老先生因年事甚高,身体大不如前。在一次例行检查中,验血发现老人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医生说,老先生患有白血病需要腰椎穿刺。“这么大年纪,哪能吃得了这苦头?!”老两口商量后决定,还是请沈老看病,尽管他并非专攻血液疾病,但他经验丰富,值得信任。自此之后,已耄耋之年的老伴总是大清早从家中赶来,挂沈老的号。凭着老伴口述病史和双眼观察,沈老开出几副中药,服用后,老先生盗汗气虚症状大有缓和。生命中最后的三四个月,因为有了“隔人问诊”服务,计老先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计先生说,“父亲走得没有痛苦、非常安详,他是个有福之人,我真希望所有老人在患病时都能遇到您,像我父亲一样有福。”末了,再鞠了一个躬。

“视患者之事为己事”

    最后一躬,则是要致谢沈老与弟子“视患者之事为己事”的热心。老先生临终前几日,家人慌乱不已:如何照料、临终怎么处理……老伴有个念头,“要是让医生到家里走一遭就好了。”可沈老年纪很大,这种要求怎开得了口?最终,老伴向沈老的弟子张新民教授说出困扰。张教授未有丝毫犹豫,“老师的从医准则就是让患者与家属满意,看到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开口,我怎能置若罔闻?!”张教授破例抽空前往计家,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仔细看了病情,奔回医院与老师商量后告知家属,“叫外面的孩子回来吧,老先生可能就这几天了。”最终,这句话成全了计老先生临终前的家人团圆。

    昔日老患者虽过世,沈老与计家的医缘仍在延续:计家远房亲戚因患肿瘤,术后化疗调养仍在沈老门诊进行。计先生对记者说,“我没送过红包,因为知道沈老不收;也没送过锦旗,因为沈老不要。我就选择最传统的鞠躬,来表达对沈老的感激之情。”

   

 

  上一篇:解放日报:“为了华山医院这么多好心人,... 下一篇:新闻晚报:脱发治疗贵在坚持 专家解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