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解放日报:上海市科技功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 2012-03-31 ]
 

 

俞正声指出必须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集聚创新型人才

坚持不懈抓创新 坚定不移促转型

韩正主持市科技奖励大会,刘云耕殷一璀出席,周良辅贺林获科技功臣奖

2012年3月31日   01:01-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缪毅容/章迪思


     本报讯 (记者 缪毅容 章迪思)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在上展中心隆重举行。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机和希望,也是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后劲所在。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征程中,广大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大使命,希望同志们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坚持不懈抓创新,坚定不移促转型,进一步积聚和形成上海发展的新优势。

    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会议,市领导刘云耕、殷一璀、杨雄、李希、丁薛祥、钱景林、姜樑出席,副市长沈晓明宣读《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员)的决定》。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总数326项(人)。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周良辅,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科技功臣奖;授予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22项、科技进步奖277项。另授予加拿大籍精神卫生专家费立鹏(MichaelRobertPhillips)、日本籍心血管专家小室一成(IsseiKomuro)国际科技合作奖。

    会上,市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奖。获奖代表贺林、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主任江绵康作交流发言。

    俞正声在讲话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上海科技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过去的一年,上海的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为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俞正声在讲话时分析了上海创新现状,指出必须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他说,上海的创新基础较好,但与兄弟省市相比仍有一些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不够到位;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推广和转化依然不够顺畅;三是科技与金融结合不够紧密。我们必须正视不足,下大力气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瓶颈制约,牢牢把握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要充分发挥张江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要坚持新兴与改造并举,既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要注重交叉与融合并重,大力促进科技与文化、与金融的结合。

    俞正声指出,要加速集聚创新型人才。要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事业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要着力提供成长成才的发展空间,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要着力做好科技人才的服务工作,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

    俞正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是推动上海科技事业发展、推动上海创新转型的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目的是要完善创新体系,关键是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核心是要建立完善应用技术体系,同时,还要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重点营造好“三个环境”:一是更加宽容的人文环境,既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更要强调理解宽容失败,鼓励大胆探索,提倡学术争鸣;二是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给予科技创新创业适当的政策激励、引导和保护,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三是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科技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东方神刀

上海市科技功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教授

2012年3月31日   02:02-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专版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曾被视为无法进入的颅底部位,他苦心钻研,一举攻下

     ■医生碰都不敢碰的生命中枢——脑干部位,他坚持冒险突破

本报记者 顾泳

    脑部疾病几多风险?“三分理论”可见一斑。以脑动脉瘤为例,三分之一患者来不及入院就死亡,三分之一患者入院后来不及抢救就死亡。余下三分之一,经抢救致死致残率仍很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应对的便是难度如此之高的脑部疾病。从医至今近半个世纪,周教授在患者中间有个美誉——“东方神刀”:曾被视为无法进入的颅底部位,他苦心钻研,一举攻下;医生碰都不敢碰的生命中枢——脑干部位,他坚持“冒险”突破……由此,无数被认定没有希望的脑部肿瘤患者,最终获得了生机。

    荣膺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周教授道出自己最大的感悟:“当医生要敢于冒险创新,但搞创新不是一时兴起,要带着股‘韧劲’脚踏实地,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简陋显微镜下创奇迹

    1977年百废待兴。有次,忙完一天的工作,周良辅在图书馆看过期国外期刊,“上世纪60年代,外国同行尝试显微镜下进行开颅手术”——这则消息犹如点亮了一盏灯,为周良辅苦苦找不到出口的临床问题带来答案。“在显微镜下开刀,脑子里的东西更加一目了然,肿瘤岂不可以摘得干净了?”

    可是,到哪里去找显微镜?他一边与工艺厂联系,设计图纸做几个放大镜,一边问医学院借了几台报废的显微镜,开始了最原始的操练。目不转睛盯着显微镜,为大白鼠缝直径不到一毫米的颈动脉、止血……枯燥的操练坚持1年多,眼手配合最终趋于协调。好消息同时传来,手术医疗器械厂开始生产显微镜。就这样,周良辅成为我国率先应用显微外科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

    有了显微镜的帮助,手术“如虎添翼”,在狭小的颅腔内进行脑动脉吻合,恢复脑供血,脑动脉瘤不再是“不治之症”。就此,周良辅摘取了他人生中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解剖室里“泡”出重大发现

    颌面之后、五官之间、颅腔之下,是一块被称作“颅底”的部位。凭着在这块特殊之处的发力,周良辅又获得了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颅底在整个头颅的位置“深”不可测,内中神经、血管穿行,极难操作。然而,颅底外伤、颅底肿瘤在神经外科中却占了相当比例。很多情况下,手术刀进入颅底区域,要么伤及神经和血管致残,要么将颅底硬膜和骨质“捅破”导致“脑脊液漏”,导致患者术后颅内严重感染。

    为了寻找“最佳入路”,周良辅常年泡在解剖实验室里,浓浓的福尔马林浸泡液刺得眼睛睁不开、鼻子直打喷嚏……但就是这份坚持,最终使他有了重大发现:颅底硬膜内含一解剖夹层,通过这层夹层进入,可以避免触碰许多神经和血管,亦能保护脑膜本身。

    此前,颅底手术后患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高达70%至80%;而今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华山医院颅底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已控制在1%以内。迄今为止周良辅共救治颅底肿瘤患者高达1275例,居全球首位。

神经导航让“开脑子”不再难

    “开脑子”,无疑是外科手术里风险最高的门类。各种功能区域错综复杂分布的大脑,稍有闪失,就有可能留下失语、失忆、偏瘫等各种后遗症。

    周教授再次大胆创新概念:如果能将脑肿瘤、脑功能结构的图像通过计算机融合和三维重建,再辅以神经导航,手术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地避免触碰功能区域,确保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完好。这一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的理论,随即进入“实战”阶段。

    由周良辅教授牵头,医院创立了“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技术”,医生犹如操作计算机一般,看着计算机三维图像“按图索骥”切肿瘤。有了导航技术,包括脑干等以往脑部“绝对禁区”不再无法攻破。数据显示,应用这种全新技术切除的238例肿瘤中,肿瘤全切除率较以往提高了41%,致残率下降了17%。国际权威专家一致评价,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2009年,周教授因神经影像导航技术收获了第三个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上一篇:新闻晚报:皮肤专家支招——春季护肤少用... 下一篇:新民晚报:我国神经外科泰斗周良辅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