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细菌”蔓延脚步未停 2012年2月19日 作者:崔颖
由于“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医院内感染发病人数多,死亡率很高,加上对其诊治的复杂性,使广大临床医生感到异常棘手。为应对日益严峻的MRSA感染管理挑战,规范临床MRSA感染的诊治,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MRSA交流学术平台——MRSA学苑(MRSAAcademy)近日在广州宣布正式成立。 此平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钟南山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抗感染药临床试验性研究中心主任汪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张婴元教授等知名专家共同发起创立。专家呼吁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ICU)、血液科、神经外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行动起来,紧密携手,成为防治MRSA感染的核心力量。 [小议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自1961年被发现后,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成为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MRSA可在人体皮肤或者鼻腔内定植,在特定的情况,如患者免疫力低下等,会引发机体感染,重症感染甚至会很快导致病人死亡,MRSA作为临床上毒力较强的细菌之一,不仅感染发病人数多,死亡率也很高。由于现有的传统抗菌药物很少能有效应对此类耐药菌株,MRSA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 [专家观点] 钟南山院士:MRSA感染诊治的三重挑战 MRSA因其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及其诊治的复杂性令广大临床医生感到异常棘手,自发现至今感染几乎遍及全球,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目前MRSA感染的诊治面临着三大严峻的挑战: 首先,MRSA检出率日益增高,由此造成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也不断攀升。2008年查拉(Chawla)等研究表明,在中国大陆院内获得性肺炎(HAP)中,MRSA占16%,且这一比率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其次,MRSA感染如果延误治疗时机,没有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常常会致命。目前在美国,MRSA感染导致的死亡患者数已经超越乙肝和艾滋病。在全球范围,MRSA感染和乙肝、艾滋病一起已成为三大最难解决的感染性疾病。另外,目前传统治疗药物不能应对日益严峻的MRSA感染挑战。万古霉素被认为是治疗MRSA感染的金标准,但随着不敏感菌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万古霉素的疗效。部分严重感染患者往往可能需要增加用量,这又有发生肾脏毒性的潜在风险。
汪复教授:经验性抗菌治疗刻不容缓 面对以上种种挑战,有效地控制感染是降低MRSA感染病死率的关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尽早开展经验性抗菌治疗,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尤为重要。一旦怀疑住院病人发热是耐药菌株感染所致,经验性抗菌治疗是刻不容缓的,此时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因素选择药物,如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新型药物。 这次MRSA学苑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MRSA学苑旨在构建集多个学科为一体的学术平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让国内权威专家通过该平台和模式充分接触到广大基层临床医师,将MRSA感染规范化治疗更有效地推广到全国。它也将推动各个相关科室的医生,行动起来,紧密携手,成为防治MRSA感染的核心力量。
[背景链接] 在钟南山院士等知名专家的呼吁下,MRSA学苑应时成立。专家表示,MRSA学苑成立的最大的一个作用即是整合国内各领域专家的集体力量,更多了解关于MRSA感染的临床研究报告和数据,结合近期国内外有关指南和临床经验,推动中国临床MRSA诊治水平进一步向前发展。 MRSA学苑执行主席张婴元教授表示,MRSA学苑已经初步确定了未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推广《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专家共识》为医生诊治MRSA感染提供参考;加强MRSA感染教育培训,在全国举办“MRSA教育万里行”,让更多一线医师重视MRSA感染,更多掌握MRSA感染诊疗的相关知识,本项目将在今年举办120场,覆盖25个城市;同时积极推动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ICU)、血液科、神经外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的全国性MRSA感染协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