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图文新闻
 
 
华山医院北院成功完成上海市首例经前锯肌阻滞麻醉镇痛法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来源:心内科 欧洋  日期:[ 2021-03-18 ]
 

 1手术团队合影(左3:陈刚,左4:朱军,右3:金波,右4:郁文)_副本.jpg

左3:陈刚,左4:朱军,右3:金波,右4:郁文

3月8日,在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施海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心内科朱军副主任医师团队与胸心外科陈刚副主任医师、麻醉科郁文副主任医师合作,在华山北院成功为一名38岁的心脏性猝死女性患者陈女士(化名)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经前锯肌阻滞麻醉镇痛法的S-ICD植入是上海市首例。

2月18日凌晨,陈女士生气后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家人呼之不应,持续数分钟后恢复意识,诉心悸不适。外院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转诊至华山北院心内科门诊,结合陈女士无猝死家族史,医生拟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阿斯综合征,收治入院后确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性猝死。考虑到陈女士为心脏猝死二级预防患者,符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I类适应证。在完善了术前准备后,医疗团队默契配合,采用前锯肌阻滞麻醉镇痛法,历时1.5个小时,顺利植入S-ICD。陈女士术后即可下床,出院前对医护团队表示最深的感谢和敬意。

2手术团队(左图:郁文;右图:左一:陈刚,右一:朱军)_副本.png

术中

近年来,权威数据显示,每年约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且这个数据在不断增加。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唯一能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方法。但是传统的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TV-ICD),需导线进入心脏,在多年使用后,会发生静脉闭锁,导线电极断裂、功能毁损,瓣膜关闭不全,心内膜炎等情况,更换拔出也具有很大的手术风险,与导线相关的并发症高达79%。

全皮下转复除颤器(S-ICD)的导线埋在胸前肌肉下面,即使长期使用,功能损毁的风险也较低,如将来需要取出,处于皮下的手术位置也会极大降低风险,因此成为以下患者预防猝死的首选:当前或预计无需起搏的患者;不超过65岁、生活状态积极的患者;无静脉通路的患者;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患者;植入TV-ICD有高风险并发症的患者;有高风险发生感染(糖尿病、血透、使用免疫抑制剂、肾病)或有心内膜炎病史的患者;年轻女性、对上胸部美观有要求者。

S-ICD植入的麻醉方式多采用气管插管式的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局麻方式患者疼痛感较明显。此次手术创新性采用经前锯肌阻滞麻醉镇痛,既缓解了疼痛,又避免了全麻插管。

首次经前锯肌阻滞麻醉镇痛法S-ICD植入术的顺利完成是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结果,标志着上海对心脏性猝死患者将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一篇:为银屑病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化诊疗——华... 下一篇:华山医院皮肤科骆肖群教授团队、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