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及黏膜的不良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药物性皮炎的发病与个人特异体质有关,当药物进入体内后,会被误认为“敌军”从而引发一场“乱战”般的免疫反应。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细胞首当其冲,有时内脏器官也会被牵连,甚至危及生命。 咪唑类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Thiamazole),又称为他巴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甲状腺药物,然而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药物性皮炎、肝功能受损、粒细胞减少等。其中药物性皮炎为甲巯咪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的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疹,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内脏的累及,危及生命,影响着患者的用药安全。
华山医院皮肤科骆肖群教授团队联合内分泌科叶红英教授团队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邢清和教授团队,对中国汉族人群甲巯咪唑所致药物性皮炎的易感基因展开深入研究,发现甲巯咪唑所致药物性皮炎与HLA-DRB1*04:03等位基因密切相关。该基因在甲巯咪唑所致药物性皮炎患者中的携带率高达52.4%,而在甲巯咪唑耐受患者中的携带率仅为1%。后续的分子模型实验进一步证实甲巯咪唑分子与HLA-DRB1*04:03分子结合较其他的HLA分子更加紧密。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Risk and Association of HLA Alleles with Methimazole-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中国汉族人群甲巯咪唑所致药物性皮炎相关风险HLA基因研究)为题,发表于皮肤科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皮肤病学研究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熊浩博士,姜孟林博士和叶红英教授,通讯作者为骆肖群教授和邢清和教授。该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骆肖群教授团队自2007年起与邢清和教授团队合作进行药物性皮炎易感基因研究,目前已发现了与别嘌呤醇、醋甲唑胺、柳氮磺胺吡啶、克林霉素、克拉霉素等一系列临床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显著相关的易感基因,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著,申请了13项国家专利,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目前也正在研发中,有望在近几年转化并逐步投放市场。 
用药前给患者进行易感基因筛查,可以在人群中预先识别出可能发生药物性皮炎的潜在患者,从而通过更换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由此产生的巨大健康和经济负担。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202X20318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