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973首席科学家董竞成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月20日上午在上海书展举行了读者见面会。8月24日,以“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中央文史研究馆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红十字总会、医学界、出版界代表,该书部分编写人员、编辑出版人员约70人出席,上海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李珺主持。 
《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是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由董竞成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以及百余位长期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基于相关实践成果共同完成撰写,从酝酿到成书历经10余载,近100万字。全书分中国传统医学的战略性思考、中国主要民族传统医学构成、中国主要民族传统医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医学的本原和未来四篇,对中国传统医学做了全面、系统、多维度的梳理和阐释,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原创思维和“多元一体”的学术内涵,被业界认为“必将为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座谈会上,董竞成教授介绍说,一次援疆经历使他与少数民族结缘,此后他多次往返新疆、云南、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学科的建设、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及高层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人才的培养,从而深深地爱上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自2011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会议,主题均围绕中国传统医学新架构展开,汇聚藏医、蒙医、维医、壮医和傣医等多民族医药专家,引领了该领域的工作,并着重进行了多个民族传统医学的研究与比较研究。在这些实践及研究基础上,他在本书中提出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六个阶段等创新性理论,这些理论由他从不同的民族医药体系中挖掘出的共性内涵升华总结而成。 
上海科技出版社社长温泽远介绍,该书有以下特色:一是厘清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概念内涵、哲学基础、历史地位、组成结构、理论、经验、技术、方法和方药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是全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突出中国民族医药的理论与特色,尤其重视民族医药在技术层面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究,研究不同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寻找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规律与共通性,促进中国民族医学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中国传统医学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慢性疾病中的诊疗水平。三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兼容性与国际化、人文精神以及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推广、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等提供理论支撑。 
江丹、陈俊宏、高利、陈士奎、蒋澄宇、张汉燚、景贵飞、操云甫、王振宇等与会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高度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出版价值,认为本书通过对中国各主要民族传统医学概括和特色研究,同时对其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皆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彼此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的结论,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新架构,促进了传统民族医学融合与发展。 
董竞成教授是上海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专家。董教授这部巨著的出版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人类医学事业献上了一份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