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离传统新春佳节不到3天,华山医院6号楼7楼复合手术室上演了惊心动魄又激动人心的一幕:
一根铝合金助动车手柄从一位壮年男性的右侧眼眶直接插入大脑深部,万幸的是,经过神经外科创伤组、血管组、垂体瘤内镜组多位专家“接力式”抢救,眼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护理的通力合作以及医院保卫处、消防、公安部门的全力协作,历经9小时15分钟的“奋战”,终于被完整地、成功地从患者头颅中取出!取出手柄的瞬间,手术室中响起了情不自禁的掌声。术后测量显示,弯曲状手柄插入大脑达10厘米之深!这是华山医院复合手术室启用以来,首次尝试多个亚专科协作,使用神经内镜的方式取出颅内大型异物,由于采用了微创术式,术中出血量极少,不仅成功地保护了伤者的脑干功能,甚至保住了右侧眼球。目前,回到神经外科急救中心的患者情况稳定,但还需经历术后感染等难关。家人感谢医生“创造奇迹”的同时,也祈祷他能够早日苏醒。


从脑部取出的异物
54岁的伤者是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24日下班回家途中意外地从助动车上摔倒,不幸被助动车刹车手柄从右侧眼眶直插入大脑深部,当场昏迷。被路人发现时,他脸朝下倒在助动车上,人车无法分离。经过公安、消防的联合处理,才终于将车从刹车把手处截断。晚上11点30分左右,伤者被120紧急送到华山医院急诊抢救室,送到时仍有很大一截手柄挂在面部。神经外科医生接诊检查,伤者的GCS评分仅为4-5分(正常人为15分),情况非常危重,诊断为“由头部异物导致的重度颅脑外伤”,连经常处置异物入脑的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医生也直呼“太惨烈了”。深夜0点,CT扫描结束,值班医生第一时间请示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胡锦教授,胡教授看了片子后认为金属柄直插脑干,立即手术风险太大,提出当晚治疗方案“必须镇痛、镇静!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凝血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为第二天的手术赢得时间!”,同时邀请眼科、五官科、颌面外科多科会诊。
胡锦教授曾经受命参与温州动车事故抢救、天津港爆炸事故救援等,对脑外伤处理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在反复研究了伤者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后,他判断手柄插入的位置达颅底斜坡处,通过传统的开颅手术可能无法直接到达这个部位,如果直接拔出,有一定的可能会损伤到周围的大动脉血管及脑干区域。25日一大早,他邀请科室中心组多位专家共同分析伤情,寻找更理想的手术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异物拔出过程中的颅脑损伤。同时,联系医院保卫处,由他们邀请到静安、嵩山消防分局的消防官兵们对异物进行进一步切割处理。虽然消防官兵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等离子切割机,但由于铝合金导电性能差,为了最大程度切除把手同时保护伤者安全,4-5位技术娴熟的消防“大兵”花费了整整40多分钟的时间,才将留在患者面部的一大截把手一寸一寸地精心切除,这为后续的检查以及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保卫处富学兵科长与消防官兵讨论切割方式

消防官兵精心切除多余手柄
朱巍教授、冷冰教授、顾宇翔教授都是脑血管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提出可以在华山医院刚刚启用的复合手术室采用血管介入(DSA)及三维建模的方式,在电脑上立体地重建伤者大脑内部结构,查看异物、脑部骨骼与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在患者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尽快稳定了血流动力学,顾宇翔教授迅速、成功地完成经腹股沟区的动脉穿刺插管,最短时间内全脑血管造影成功。十几分钟后,血管分布清晰的三维图像呈现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让所有专家庆幸的是:因为手柄顶端呈圆形,插入过程中似乎没有造成动脉血管破裂。

脑部三维成像

胡锦教授与朱巍、顾宇翔教授等讨论伤情

毛颖教授与顾宇翔教授讨论病情
对于最终手术方式,神经外科中心组包括周良辅院士、毛颖教授在内的多位专家反复商讨,比较各种术式的利弊,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采用经鼻腔的神经内镜进入,希望通过打磨,可以使异物周围组织松动,将异物取出。如过程不如预想中顺利,需要开颅,复合手术室也可以保证手术过程中随时通过DSA监测大脑血管情况并及时处理,为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手术方案创新而缜密。有各亚专科“大咖”齐齐坐镇,手术开始了!
王镛斐教授是华山医院垂体瘤内镜组的领衔专家之一,内镜经鼻切除颅底斜坡肿瘤是他的“拿手绝活”,因此,对于使用内镜取出异物,他感到既是“大胆一搏”,又是“得心应手”,因为这条手术入路他已经烂熟于心。术中,他在助手寿雪飞副教授、吴雪海教授的协助下,先切除了患者双侧中鼻甲及右侧钩突和筛泡等组织,很快就见到了从右眼穿破纸样板进入蝶窦腔的金属异物。考虑异物头端较大,压迫卡在斜坡处,碰触下可以轻微移动,他选择使用显微磨钻,在腔内极其狭小的空间中,经过反复地、小心翼翼的打磨,磨除异物周围的斜坡骨质一圈。打磨过程中,外伤组吴雪海教授两次试拔未成,继续打磨,最终在第三次试拔时,成功将异物完整地取出,取出过程平稳,出血量极少!当手柄从患者大脑中取出握到医生手心的瞬间,手术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但是,此时手术并未结束,最困难的是,压迫脑干腹侧的几块碎骨片需要进行清理,并进行颅底重建。手术团队丝毫不敢大意,又小心地对因为外伤导致的静脉丛少量出血进行了压迫止血,并将破碎的骨折片从硬膜上剥离,因为硬膜破损较多,有明显脑脊液流出。在彻底清创止血后,王教授对破损的斜坡硬膜进行了多层次的、严密的修复。此时,伤者的脸比刚入院时,“已经好看了太多了。”
在最“惊心动魄”的抢救之后,血管组为患者进行了DSA复查,显示患者血管情况良好,止血彻底。眼科张瑜医生接着完成右侧眼球探查术及眼睑清创缝合术,由于手术过程的精心细致,手术团队成功地为患者保住了眼球。整个手术从上午11点持续到晚上8点15分,在最后阶段,吴雪海教授顺利地为患者植入脑压监测仪,以便在后续的治疗中随时了解患者的颅内压情况,调整后续治疗。

王镛斐教授与寿雪飞副教授

眼科张瑜医生手术中
吴雪海教授为患者植入脑压监测仪
晚上8点半,经历了整整一天抢救的伤者被送回神经外科急救中心病房,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经过CT复查,脑部情况稳定。在手术室外等候了9个多小时的家人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先有公安、消防部门的联合处理、后有医院急诊、保卫处的联动,再接着是神经外科多个亚专科团队“大咖”的“接力式”处理,整个抢救过程“步步惊心”却最终一次次地“化险为夷”。我们都熟知“61个阶级兄弟”的故事,都知道为了抢救病人整个社会可以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就在此时,在新春前的上海,这感人的一幕又再次上演。为了这位普通患者,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医院,不计得失又意志坚定,他们中有消防官兵、有公安民警,有院士教授,也有医技护士,那么多人拼尽全力地抢救,只为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可以在这个春节到来之际不用承受失去亲人的悲伤,所有“接力”参与到抢救过程的人内心都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