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第十四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华山医院骨科姜建元教授领衔的《基于国人解剖学研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优化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康复医学科吴毅教授领衔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项目和神经内科卢家红教授领衔的《骨骼肌疾病诊断流程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上海医学科技奖由上海市医学会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学领域科技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促进上海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自2002年12月启动至今,我院共有29个项目荣获该奖项。
附:获奖项目简介
《基于国人解剖学研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优化与推广应用》项目
完成人: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郑超君、金翔、马昕、陈文钧、夏军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数量众多、医疗成本巨大,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突显出建立腰椎退变性疾病规范化诊治流程的急迫性。自2004 年7 月起,项目团队在完成大量国人腰椎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诊疗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改良,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国人患者的诊断模式与治疗规范,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统推广。
项目创新点:
1.基于国人腰椎解剖学参数及形态特征,项目研制了更加适合国人的宽度9mm 解剖型椎间融合器,显著降低了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发生率,通过术中导航、肌电监护等措施显著提高了的手术安全性,并减少了融合器移位等临床并发症。
2.通过研究椎间盘后纤维环中HIZ 等征象提升了常规影像学技术的检查效能;通过改良H 反射的刺激位点,以及创新了H 反射的记录部位,提高了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水平;系统开展、改进腰椎间盘造影、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等介入诊断技术,提高了腰椎退变性疾病腰痛症状与下肢症状责任部位的判断准确率。上述诊断技术综合优化,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临床实际的诊断模式,提升了临床诊治效果。
该项目已被推广至包括新疆等西部地区的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的574 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371 家;通过专题学习班等形式共培训脊柱专科医师2200 余名。与MayoClinic 等国际知名单位定期进行培训合作。基于该项目编写、并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的《脊柱应用解剖图谱》2 次印刷共发行5000 册。部分研究成果纳入专科协会制定的相关临床指南。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完成人:吴毅、贾杰、李放、朱玉连、吴军发、孙莉敏、姜从玉、刘罡、白玉龙、陆蓉蓉。
在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资助下,项目团队从2007 年起着力于研发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治疗技术,并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 项创新技术产品和2 款用于动物康复训练的多功能训练装置,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及中后期的康复治疗及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行动物机制研究提供了模拟临床康复治疗的技术方法。
项目创新点:
项目研发了信号式反馈电刺激康复技术产品、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技术产品、平衡训练康复技术产品、康复工具包评估技术产品4项创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以听觉、视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多信号的反馈刺激技术;实现静态/动态/平衡训练技术;实现对肌力、肌张力、握力等的定量评定功能。基于fMRI 的研究发现,经过4 周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存在损伤同侧SMC 区的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两种脑重塑模式,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脑重塑机制逐渐倾向于损伤侧SMC 的激活。
同时,项目进行了系列基于模拟临床康复运动训练的动物研究,并获7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开发的2款动大鼠多感官丰富环境装置,集大鼠跑步与足底感觉、平衡感觉等训练于一体,提供了丰富环境运动干预,并证实无论是在脑缺血前干预还是缺血后干预,均可以增加大鼠的自主运动水平,降低脑缺血损伤程度。
项目中3 款新技术产品已经获得产品注册证,2 款动物训练装置已经实际应用。获发明专利9 项,实用新型专利8 项。发表论文110 篇,其中SCI 收录39 篇。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新技术已在15 个省市及上海市8 个区的13家医院、4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骨骼肌疾病诊断流程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应用》
完成人:卢家红、赵重波、朱雯华、奚剑英、罗苏珊、林洁、乔凯、汪寅、岳冬曰、蔡爽、陈阳、周磊、陆珺。
骨骼肌疾病由于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其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本项目建立了以骨骼肌病理、肌肉影像、抗体检测、蛋白印迹以及基因检测“五位一体”的诊断体系,明显提高了肌病的临床诊断水平,为部分罕见骨骼肌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中国人群的临床和分子资料。
项目创新点:
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肌病诊断流程,广泛开展了肌病的MRI检查以进一步指导肌肉活检和病因诊断,建立了肌病的在线数据库和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骨骼肌肌肉标本库。
2.建立了长时程运动诱发电位(LET)在离子通道肌病诊断中的应用;规范了肌肉病理诊断流程,建立了肌肉切片的全套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和酶染色,形成肌病病理诊断的体系;建立了肌肉组织的蛋白免疫印迹检查方法;建立了脂质沉积性肌病、线粒体脑肌病(MELAS)、糖原累积病II、GNE肌病、LGMD 2I和LGMD2A的基因诊断方法。
3.率先在国内设计了4大类遗传性骨骼肌疾病的58个基因的目标区域捕获测序panel,实现了采集患者微量血样同时进行多基因检测,为复杂的遗传性肌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无创诊断手段,同时扩大了遗传性肌病的疾病谱系。
4. 开展对中国人群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A/2B(LGMD2A/2B)、Danon病、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类固醇肌病等疾病的诊断及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为多种罕见骨骼肌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中国人群的临床资料。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客观上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肌病诊疗平台,肌炎抗体测定覆盖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机构。本项目通过学术会议、业务学习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四届,共培养学员400余人,已将肌病的诊断模式向全国推广。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8篇,累积IF为15.557, 5篇被引用14次,其中他人引用11次)。参编了四部专著的“骨骼肌疾病”部分,参与执笔2013年糖原贮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