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极限
虽然健康人的各项生理参数均在正常值95%的可信区间内,但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则因其个体的社会、经济、家庭而异。以前曾在国内看到来自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关于其国内交通的图片,高高的中巴车货物架上竟然坐满了乘客,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可是在这里,一条颠簸剧烈的山路,让我们这些在平原活动的人即使在车厢内也难以适应这种颠簸,而当地人在车顶连适当的抓扶处也没有,却能保持坐在车顶而不掉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异的适应本领。相关的图片可以在各大国内的门户网站上找到,但是真正看到这种情况,还是感到非常惊奇。
在这儿我能看到的另一个能体现人体极限的现象是,很多村民全身穿着很多衣物,且佩戴较多的饰品,但大多数穿拖鞋,所以那种中国人所说的“寒从脚下生”的说法对于尼泊尔人是不成立的。当地SALYANTAR人对头饰比较讲究,围巾也会很大,有的还很厚,超长超大。难道脚不冷、头冷吗?
还有一种能体现人体极限不同的另一个现象,这里是低海拔的山地地区四周都是群山环抱,中间可能是高山的雪水冲积而成的平原。因此,这里的昼夜温差非常大,白天中午过40度,而夜间则可能10度左右。所以这里的村民要适应这快速变化的温度,就需在短时间内很快更换四季衣服,但是,他们对这些变化似乎没那么敏感。白天晚上都是相似的衣服。
还有那些病情严重的村民们,氧饱和度74%的病人仍能从家中走到这里,而且没有明显气急主诉,是她意识不清吗?没有,对答如流。但是,国际通用的关于呼吸衰竭的定义在这儿不适应吗?我想也不是。
恶战
前几日的诊疗中,尽管有急性损伤也有多种临床各科常见的慢性病,但对于华山医疗队的队员们来说,大家都来自临床一线,处理起来得心应手,除了对这些地方村民的医疗状况感到唏嘘之外,临床问题倒无任何棘手。事情如此下去,倒也能四平八稳地发展下去:这几天每天200人左右的诊疗量,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来诊疗,我们也能为村民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但是,由于尼泊尔当地的医疗资源配置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的到来,村民们奔走相告,对中国医疗队的期望值较高。加之我们的救援队在DAHDING省的卫生局注册过,因此,不管是官方想法还是民间渠道,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在SALYANTAR驻扎都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听做志愿者的村民说,他们已在当地的电台中听到了中国救援队到来的消息。这样导致的状况是,一大早就有“恶战”出现。
我们刚刚吃完饭,还没洗好碗,就听到过来帮忙的志愿者跑过来说:有个腹泻很多次的病人,人没力气。刘杨队长说,王医生,你先去吧,我随后过去。我放下饭碗,跑到医疗帐篷内,看到一个痛苦貌的中年女性坐在里面。通过翻译我迅速了解了病情,腹泻10余次,水样便,无发热。接着检查生命体征,血压90/65mmHg,脉搏90次/分,腹部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轻度脱水体征。给予口服补液盐、黄连素和思密达。当场让她口服了补液盐和思密达。刚刚诊治完这1例,就看到很多人用类似担架样的装置抬着一个满面痛苦的人过来,我通过翻译简单询问病患的情况,得知其阵发性腹部剧烈疼痛一天,无尿10小时,合并有呕吐。我立刻检查其生命体征,分别为血压140/80mmHg、脉搏60次/分、氧饱和度98%,查体发现腹部脐水平左侧压痛、无明显反跳痛。综合病情判断为可能为泌尿系结石。立刻将这种情况汇报了队长刘杨,刘杨队长初步同意了我的意见,并决定进行B超检查,确立诊断,解痉、补液。病情稳定后再决定下一步处理方案。刘杨队长召集了许耀医生、刘护士长协助处理,刘护士长准备了病人的补液后,并开始补液治疗。这是野战医院第1例补液病人。B超检查证实病人左肾较多结石,初步确立诊断,经过处理,病人慢慢腹痛缓解。补液结束时,病人腹痛已完全缓解,并站立起来自己走出诊室。
刘杨队长和刘护士长联合处理病人的时候,又来了一个重症病人。这是一个女性,名字叫MINLADHUR FANDE,60岁,有哮喘史10余年,近1年余加重,近2天气急明显加重。测量氧饱和度为93%,心率为135次/分,体温37.6℃,听诊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湿罗音。下肢无水肿。考虑哮喘合并感染。给予沙丁胺醇吸入剂4喷吸入后气急好转,给予左氧氟沙星、氨茶碱、沐舒坦及沙丁胺醇4种药物,嘱病人规律用药,3-4天后随访。
这些病人的急性情况类似于我们在急诊遇到的病人,所以处理起来也没有特别感到困难的。

(肾绞痛-野战医院第1例补液病人)

(腹痛1天1夜的肾绞痛患者担架抬来步行回家)

(哮喘缓解了)
我们医疗队的强大靠山:华山医院
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对于我们队员来说,是荣誉、是责任、也是挑战。说是挑战,是因为我们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医院,需要队员们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在灾区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是否能完全应对在灾区面临的情况,队员们的心中还是存在几多忐忑,特别是一些非自己专业范围的少见病,如果有的疾病我们能给予正确诊断,我们也不会非常忐忑,但对一些我们也不能确诊的疾病,如果无法确诊,感觉无法面对灾民们失望的眼神。
几天巡诊和临时诊所开诊工作开始以来,我们已大致了解了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果然到来。
一位老先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我们的诊疗点来,露出他类似鱼鳞样的双下肢皮肤,凹凸不平,像野外枯败了很久的树枝。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老人的皮肤病已经有很多年,现在感觉很不舒服,活动起来也很费力。听到了中国医疗队来到SALYANTAR的消息,他立刻要求子女陪他来看病。
这对我们几个都是挑战,尽管大家都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但这疾病的确切诊断及是否有特殊方法治疗,应该是超过大家的能力了。于是,两位南丁格尔灵机一动,分别拍了病人腿部病变的照片向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华山医院皮肤科医生求助。哈哈,南丁格尔不仅能迅速转换角色,应对震后的救援救急,而且对现代的通讯工具应对自如。不久他们分别收到了自己朋友圈的回复,微信的回复是,可能是皮肤淀粉样变样,无特殊疗法,激素对症状改善可能有效。于是,我们将远程会诊的结果告诉来诊的村民,并给了他10支艾洛松。老人很满意地离开我们的医疗帐篷。
来到尼泊尔抗震救援,华山医院作为中国红十字总会直属医院,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医疗设备、药品,而且为我们准备了营养丰富、可口的食品,在关键时刻我们需要后方的医疗救援时,又成为我们强大的后盾。

(许耀医生在问诊)

(陈裕春在为病人处理伤口)
幸福的一天
2015年5月8日是第68个世界红十字日,为了纪念世界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也为了将红十字运动推广到全世界去,同时,我们的领队王平部长也准备为3位在救援期间过生日的队友们庆祝生日,因此建议晚餐丰富点。
下午两点,两位大厨青岛蓝天队队长李延照和宁夏红会的陶军就开始准备晚餐了。由于煤气灶的火苗很小,烧一壶水需要半个小时。因此,如果想准备一个“盛大的”庆典晚宴,需要时间不少。询问大厨,准备的菜品是蕃茄炒蛋、爆炒包菜、油焖茄子、油渣,还有一个菜是青椒做的菜。主食是米饭。由于火苗极小,花了近4个小时,才将晚饭做好。大厨端上了所有饭菜。
晚餐时,王部长先用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开场白,向各位队友们简要介绍了红十字运动的起源、作用,还向近期过生日的队员们表达生日祝贺。这是在灾区的第二顿可口晚饭,尽管大厨说,所有调料只有盐和油,但这对连续吃了10多顿方便面的队员们来说,绝对是佳肴。餐后有一个学习会,大家都认真听了王部长对于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感悟,还有红十字会的历史以及为弘扬红十字精神而付出的努力。
夜坐苍穹之下,群星闪烁,远处群山环抱,顿觉人之渺小,宇宙之浩瀚无穷。

(在野战医院庆祝世界红十字日)

(野战医院的第二顿美味晚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