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图文新闻
 
 
尼泊尔日记(5月3日星期日)
 
  来源:呼吸科 王桂芳  日期:[ 2015-05-04 ]
 

一个尼泊尔志愿者

王部长名言:志愿者是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红十字会赈灾救护部的部长,他要深入国内的灾区和国外的灾区,而单靠红会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能达到的。红十字会倡导的博爱、人道精神对志愿者的吸引力是极其巨大的。

我们近日的交通和联络中一位尼泊尔的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二三十岁的男性青年,皮肤较黑,粗通中文,掌握尼泊尔语和英语,大多数时间我们是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但是,他也能理解中文的意思,也能用简单的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他深得蔡先生和我们各位队友的喜爱。很多事情,有了他也会方便很多,比如,我们需要再多派一辆车子在居民点巡诊,他似乎资源很多,也有出租车朋友,很多就能调度到。如果需要再购买什么物资,只要告诉他详细的信息,他也总能带我们找得到。

在等待工作分配的时候,他会用轻松的语气跟我们说几句中文,向我们讨要我们的遮阳帽,我们很认真地告诉他,我们回去时不会带走,如果需要可以送给他,但现在不行,他也不会生气。

我们从使馆和其他地方运来物资时,他也帮我们搬运。他的身高只有160CM左右,并不比我高多少,但力气很大,我们的很多东西需要两人抬的,只要他用手可以抓得住的,绝对可以一个搬得动。而有的东西较小,他也不会怠工,总是尽量将可以合并的工作合并到一起。如今天准备的一些拟用于震区临时医院的办公用品,轻重不等,轻的如椅子、铁锹等也有几公斤,重的发电机估计200多斤。我想加快搬运速度,试图要帮他们搬运一些,但他似乎男子汉大丈夫一些,不肯让我搬运。我们的任务分配明确后,他会直接替我们跟当地红十字会仓库的守门员打交道,何时取物或何时存物。

我没有时间了解他的家人,也不便于了解他的职业,更不可能直接去问他的年龄及家庭居住地情况,这些都不是在我与他打交道的人际关系有效范围内可以了解的。但我知道,他有着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朴素与勤劳,有着最底层劳动人员最朴素的靠劳动吃饭的信念,也有着最底层人民那种精神上富翁的伟岸情怀。最终也许他可能会与他邀请来的与他一起为我们提供交通工具者一起分掉一些我们给他们的租车钱,但是这又如何呢?如果没有他,我们有些事情就不知道如何做。

就像今天,我们需要采购一些建立野战医院的装备,但我们对尼不熟悉,有些东西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有他的帮助,我们会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工作。

我更愿意将他看成一个普通人,在需要生计时,恰好我们救援队的到来需要他提供的服务和支持,而他也会生活得更好。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更符合红十字精神,但这就是最普通的尼泊尔人最真实的生活和人生。


(王桂芳教授与总会蔡文南[右一]等)

大使馆的随员,以前从未遇见的一类人

按照王平部长的安排,我今天随本次中国红十字会先期派来的赈灾救护部灾害管理处的蔡文男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取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部分物品。

我来到尼泊尔后,与蔡先生打交道不多,今天得以近观,感觉这几天瘦了不少。我问他是不是瘦了些?他说:应该会瘦点,每天喝很多水,但几乎一天没有小便;而且睡眠不足,很多事情要做。由于救灾物资在到达尼泊尔后出现部分失踪,寻找要花费很多时间;人力也不足,幸亏有两个志愿者帮忙。但是很快会好起来的。他安慰我说。

我随着他和本次作为志愿者的青岛蓝天队的李先生和宁夏红会的陶军搭乘一辆尼泊尔志愿者的车辆向大使馆进发。上车前,蔡先生很照顾我,让我坐在车辆的驾驶室里,我想体验一下大篷车的感觉,遂决定跟他们一起呆在车厢内。车一路驶过加德满都的街道时,由于是正当上午交通高峰时间,所以路上有很多车辆。但显然志愿者司机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尽管有时差点跟对面的车辆贴身而过。尼泊尔的交通状况有点不佳。

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了使馆了。使馆门口有两位尼军人据守,但并没有像中国国内的使馆一样军人严肃地站立而是轻松地来来回回走。我们等了一会,蔡先生联系上了使馆的政治新闻处随员谷先生。谷先生到来后,蔡先生将我们三位一一介绍,我们就随谷先生进入了在尼泊尔的中国领土内。看到办公楼前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很是激动,尽管早就过了看到什么都会激动的年龄。我们一行几人在尼泊尔志愿者的帮助下,将我们准备取回的中国红十字会捐助物资装上车,箱子很重。

装载结束后,谷先生很善解人意地说:到达中国领土了,要拍个照留念吗?于是,我和李、陶二位先生均在使馆办公楼前与红旗合影,我也请求与谷先生合影,并获准通过。拍照结束后,谷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使馆。他介绍了不同楼宇的功能,还有目前地震后大家都住在帐篷里,帐篷是由中国红十字会和商务部捐助的。使馆的院子里有很多我以前见过的并不名贵的花草,鲜艳地开着。我们一行和谷先生闲聊中得知,他是石家庄人,驻尼2年,1年后才可以探亲。因近期地震后国内的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捐助者众多,而在尼的华人也很多,因此事情特别多。

谷先生二十几岁的样子,看起来文雅而书卷气足。我不知道这种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日子,他是如何忍住思念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职业,一种外人看起来光鲜,而比他人要忍受几倍痛苦的职业。孟子说:天欲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其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客串了一回翻译

今天红会领导要深入考察下一步工作安排,帮居民安置点搭建帐篷时要做培训的翻译事情就落在我身上。我本身的语言能力一般,英语更是只能让我到美国去找得到吃喝的水平。看样子我也只有硬着头皮上阵了。

搭建帐篷的培训任务由青岛蓝天的李延照队长和宁夏红会的陶军承担,李队长示范,陶军补充。学习搭建帐篷的是一些志愿者。中尼红会达成协议,就是先培训一部分人,他们学会后到尼泊尔的震区来协助自己的同胞们完成帐篷的搭建。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员工的劳动量,而且,他们会熟悉哪些地区迫切需要。

李队长示范讲解了搭建帐篷的注意事项,如首先要选择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四周不能有容易倒塌的建筑物,可以避免余震时的伤亡;也需要注意不能放在河床。帐篷是由支撑杆(龙骨)和帐篷顶、围组成的;支撑杆组成一个帐篷的骨性结构,共有8根,用8个不同的数字标志着每根杆的用途。搭建时,先将所有的铁杆按照数字分开放置,数个数字相同的支撑杆为一组。由1、3、8 三级组成帐篷顶;4组支撑杆形成帐篷的门;先将这些骨性结构分别按篷顶、底座安装好后,用类似隼铆结构的原理将帐篷的顶和底座骨架连成一体,再盖上帐篷顶的覆盖物,依次对齐好帐篷的围,固定。这就是一间小屋了。

李队长让我告诉志愿者,由他们自己练习搭建一顶帐篷,遇到问题时再交流。可是这些聪明的尼泊尔志愿者们有自己更出色的主意,他们迅速按照他们负责人的意见分成了3个组。李队长看出了他们的积极性,让我告诉他们,两组比赛看哪一组先胜出。我翻译给他们听,他们大笑。很快,其中一组已经搭得有模有样了,但另一组碰到了问题,他们将组成帐篷顶的横梁结构的支持杆位置弄错了,下一步就不能完成了。

搭建帐篷还有关键的两个步骤,李队长示范后,我也告诉这些尼泊尔的志愿者了。主要是用大铁钉嵌入土地内,放上绳固定以防被风吹走。所以这两个结构我称为防风钉和防风绳。他们都非常聪明,李队长示范时讲解的有些词汇有时候想不起如何用英语表达,他们会帮忙想出来一个合适的词汇,还有他们看到李队长的示范也模仿得极象,而且做得非常认真。我没有机会了解这些志愿者们原来的工作情况与他们自身的背景,但是从跟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这是一群朴实聪慧的人民,尼泊尔的落后并非他们不愿意努力工作,也不是他们不想生活进步和国家发达。志愿者的队伍中大多数都为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有两位稍年长者,年龄大约与我相似,他们发挥了协调和管理作用,也看得出,他们对那些年轻人也很宽容。

搭建结束时,我们与准备去全国教授帐篷搭建的尼泊尔志愿者们合影留念。合影时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本来搭建帐篷时按照东西向进行的,这样帐篷顶上的中国红十字会字样我们合影时不能拍得出,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尼泊尔志愿者中那位稍年长者告诉我们留步再次合影,以取得最佳效果,能看得见我们援助者的标志。从这点上来看,全体人类的感情是互通的,即铭记,感恩。

但我对自己并不满意。我这样年龄的中国人大多数学的是哑巴英语,听说的能力差得远。有些词汇根本表达不出来,有些词汇要想表达得准确自己还是处理不了,好在今天面对的这群人能通过我蹩脚的翻译而理解并学会了如何搭建帐篷。


(王桂芳教授与搭建帐篷的尼泊尔志愿者)

兵分三路 各有收获

我们华山分队今天的工作按照救援队领队王部长的指示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由王部长带领我们的志愿者老毕医生以及任部长一起,前往尼泊尔红十字会和尼泊尔卫生部来协商建立中尼红十字会野战医院所需物资的运输事宜;第二路由刘杨队长带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深入地震灾区,进行巡回医疗,为灾民提供医疗救助;第三路由我跟随蔡文男科长进行搭建帐篷训练及建立野战医院所需物资的准备。

晚上巡回医疗小组的工作总结是:4名队员刘杨、许耀、刘华晔和陈裕春乘车去灾民安置点巡诊送药,与武警总医院分队分头行动,为灾民提供医疗救助。队员们携带8大类百余盒药物及灭菌消毒清创等物资,经过约一小时车程到达重灾区sakhu的Shankharapur。目前该地区有马来西亚、印度及当地开设的临时救助点,但医疗需求仍存在。由于继续前行的道路已被砖瓦废墟掩盖,无法驱车深入灾区,全体队员只能改为步行,每个队员携带部分物资步行约45分钟到达一山脚下暂无医疗队进驻的地方,该地区为相对受灾严重的地方,约80余人在地震中遇难,伤者目前难以统计。在走访50余户约200名灾民并给予公共卫生宣教(主要是水卫生)及基本医疗咨询服务后,基本了解了灾民对医疗的需求。华山分队在四处是危楼的中间空地设立了临时医疗点。共接诊患者60余名,主要以软组织损伤、外伤伤口感染、腰背痛、骨关节疼痛、四肢擦伤、高血压、结膜炎等为主。

另两路我虽未随行,但在晚饭后的总结中我了解到,老毕医生作为尼泊尔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王部长与尼卫生部官员沟通,协商开设医院的可能,并马不停蹄地协助医疗队购买发电机、行军床等重要物资。巡诊小分队去的这个地方虽然离我们大本营的直线距离为10公里,但行车路线约为40公里,还有近10公里是无法通车的,所以队员们只能步行,在医疗点的工作完成后,再走回来搭乘车辆回到驻地。另外,在这个地方,队员们根本没有食物吃,只能吃自己带的零食,喝自己军用水壶的饮用水。天热日晒不说,他们一天的热量基本所需根本无法满足,我和刘护士长还稍好些,但是对于3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即我们的刘杨队长、陈裕春和许耀3个人,那种饥肠辘辘的感觉是难以忍受的。他们回到驻地的时候已接近晚上7点,还有半小时就开饭了,但他们一个个都无法等到开饭,先泡了一碗泡面塞进胃中。下午还有数次余震,他们路过的地方还有一些塌方。救援队的共同心愿是,尽量为灾民们提供医疗救助,将中国人民的情意送到尼泊尔人民的心中,自己的饥饿和劳累算不得什么。

本次救援队的队员们大多出生、成长、工作于大都市,对于缺医少药很少有感性认识,本次国际救援队截至目前的几次巡诊让我们感到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次为尼泊尔灾民服务的机会。

希望野战医院能早日建成,在那里我们能更好地利用我们携带的医疗设备为灾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徒步深入灾区)


(巡诊小分队深入重灾区为灾民诊治)


(接诊60多位伤病员后准备去下一个安置点)


(王平部长与老毕医生)

军中两将

本次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出征尼泊尔,两位部长的任务极其艰巨。我们所有的队员们称他们为“军中两将”。其中一位是赈济救护部的王平部长,另一位是国际联络部的任浩部长。这两位是灵魂式的人物,王部长决定整支队伍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而要更好地完成任务,没有任部长的协调是无法完成的。这哥俩已经在救灾的战场上有过多次合作了,非常默契,虽然两人的性格略有不同。经过几日的连续劳累后,两人均已明显与刚在机场见面时不一样了,王部长的脸更黑了,也明显瘦了;任部长脸上的皱纹明显更多更深了。

我中午回到大本营去吃饭时看到了王平部长,问候过后,看到他明显疲惫的神态,我不禁心痛地说,王部长,您中午稍微休息一下吧。王部长沙哑着嗓子说,很多事情我需要去做,如中国红会捐助的数亿元物资的分配去向,国际救援队要开展的具体工作,物资的转运方式,全体队员的安全,与当地的关系等都是需要我考虑的。是啊,这些事情涉及到我们本次中国国际救援队任务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而且有些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统筹规划好,虽然有执行者蔡先生和他的两位助手,以及我们全体队员,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他还是要亲自过问。如前几日在物资运输途中存在一些问题后,这几日他都要亲自关注重要的一些救援物资是否到位,亲自到尼泊尔红会为中国红会国际救援队准备的库房查看。还有我们准备与尼政府联合建立野战医院的选址、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他亲自设计方案,因此,要说不疲劳却也很难做到,而且他还需要每天在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后,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布置次日的工作,大多数时间要到晚上3点左右才睡。由于时差问题,这已是中国的凌晨4、5点,快天亮了,而他打个瞌睡,又要马上开始工作了。有这样的领队,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尽管放心,会带领全体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成功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而号称中国红会国际第一人的任部长,在本次任务的完成中是另一个灵魂人物。由于要建立野战医院的地方交通状况极差,而要先期安排当地的志愿者协助进行平整地面,铺些沙子等工作,来回要14个小时,而且路上随时会有塌方,现在仍然时有余震。任部长跟王部长经过仔细协商后,告诉我们所有队员说,你们都年轻,别去了,我去当先锋。我什么苦都吃过了。听到这句话时,我顿时鼻子很酸。我想起了有一首著名的军歌,叫“说句心里话”。其实说句心里话,谁没有家?谁没有父母?谁没有牵挂的亲人?而很多人为了大家,只能暂时舍弃小家。谁说现在没有奉献教育?任部长当年13岁就和章启月等一批少年远赴异国,多少年来与家人聚少离多,其中的艰辛和经历的磨难岂是只用奉献二字能全部概括的?

我已经与这两位全部预约,凯旋回国后,我要请他们吃上海最富有特色的美食!

王平部长[左一]在察看红会救灾物资到位情况)

  上一篇:结核病研究的学术盛会——华山医院感染科... 下一篇:华山医院工会“华山员工心灵关爱计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