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我国援助塞拉利昂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第三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专家之一,华山医院感染科陈明泉副教授1月21日离沪抵京,在中国疾控中心接受严格的行前集训,领受了任务,即会同第二批公共卫生培训队完成师资培训的收尾工作,并负责继续推进3个行政村的重点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包括病例调查、密切追踪和管理、社区动员与宣传、常见传染病监测与诊治等工作。1月27日上午从北京出发,到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Freetown)。
相比前两批,陈教授所在的第三批任务更加艰巨,培训工作从首都地区扩展到疫情形势严峻的边远省份,道路交通、食宿条件、培训场所等条件都非常简陋。而且,这是我国首次在西非组织综合防控项目,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陈教授说,尽管有些队员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但任务一宗接一宗地扑面而来。至今,他已参与了3个示范区保健站援建的基础状况调研工作、示范区内埃博拉密切接触者的跟踪随访工作以及基层群众的培训工作,还担任队员的保健医生,制定了队员在塞时的疟疾防控措施。
在那里,生活、工作一切靠自己,搬运物资成了家常便饭,大箱大箱的物资搬运都得自己来,除了脑力的高度调运,体力上也是不小的考验。驻地Freetown相当于国内上个世纪70、80年代大一点的镇,没有像样的建筑,道路都是土路,没有红绿灯,没有很好的排水系统,但大家到乡下去做培训,还是愿意回驻地,因为起码驻地的房子有门,不会让蚊子肆无忌惮地随意出入。培训点的条件更加艰苦,几乎都是在原生态的野外进行,比如去Levuma Garden培训,事先踩点商谈合作,都是在野外棚子下进行的,后来听说那就是会客厅。队员们苦中作乐,把那个地方翻译成“乐午马”,倒也增加了些许乐趣。
令人感动的是,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很认真,大热的天,一学就是半天,听课时没人走动,也没人中途离场。其实他们也没听懂太多,因为他们大多讲本地土语克里奥语,英语虽为官方语言,但受教育有限,懂得不多,而且培训内容中很多是专业语言,就更难了。比如,有学员提问什么是DNA、RNA,陈教授只好解释成爸爸的一半是RNA,妈妈的一半是RNA,都给了孩子就成了DNA,呵呵,不知道对不对,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明白。
总的来看,在塞拉利昂的第一周工作开展得顺利,大家也非常努力。快过年了,要说不想家那是假的,只能遥寄乡愁,祝福亲人们新年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