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尸体标本长期匮乏 不少捐赠来自教授及家属
上海1982年以来约7000人捐献遗体,占全国1/2
东方早报 2015年1月14日 A08
记者 陈斯斯
捐赠遗体短缺已经导致医学院部分学生临床实践困难,其中不少遗体捐赠还来自医学院的教授及其家属。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明磊日前公布上述信息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每年收到遗体捐赠250具,占全市总捐献量的四成。但在上海其他一些医学院校,有时平均15-20个学生才能解剖一具遗体;而在美国,培养一名医生就要经手10具尸体标本。
标本紧缺医学生实践难
2004年,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华山医院骨科开出了第一堂培训课。然而,10年来,尸体标本匮乏成为最大障碍。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明磊指出,上海自1982年启动遗体捐献以来,截至目前,约有3.5万人登记遗体捐献,实现捐献的有7000人,占全国1/2。然而目前,上海各大医学院校仍普遍存在教学所需遗体量无法满足的现状。
根据此前调研,上海6所医学院每年总共需要约700具遗体,但现在每年上海遗体捐赠数量在500-600具,“部分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存在一定困难,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平均15-20个学生才能解剖一具遗体。”李明磊表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具备良好的遗体捐献基础,每年该院校遗体捐赠数占全市总捐献量的四成,数量达到每年250具,其中不少捐赠来自院内教授及其家属。”李明磊说。
为提高培训质量,让每个医生都有机会实际操作,姜建元规定每次培训班人数控制在60人以内。
解剖培训班期期爆满
捐赠遗体短缺的另一个体现是,解剖培训班招生火爆。
于2004年启动的华山骨科应用解剖培训班是个每期只有3天半的学习班,未曾对外发布过招生消息,仅仅通过口碑相传,报名人数就期期爆满,且一办就是十年。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骨科团队利用双休日上课,不计报酬,目前已为全国培训了4500余名临床骨科医生。
与当下不少医学培训班相比,“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更注重实践,讲操作讲业务多过讲新技术新进展,这一切都来源于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姜建元教授的一个理念——医学应以治疗为本。
在姜建元眼中,对骨科医生而言,学技术学操作比一切都重要。“在中国,骨科是当前医患矛盾较多的科室,一是因为骨科病人治疗包括康复锻炼等持续时间长,治疗环节多,都需要临床医生参与,医患之间一旦沟通不好,就会出现问题。二是骨科手术万一出问题,对患者的功能影响很大。”
姜建元说,人体解剖学相当于医生的第二把刀,然而,“作为一个专业医生,学校所学的解剖知识远远不够,有些基层医生甚至到离校也没解剖过尸体标本。”
为全国培训4500医生
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华山医院骨科团队这支由临床一线医生组成的“讲师”,总共培养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临床医生4500余人,其中包括大量中西部地区医师、基层医院医生。
目前,培训班的培训内容也由原先的脊柱逐渐扩大至关节、足踝、创伤(肩肘、骨盆)等骨科各专科领域。办班的期数从每年2个班到20多个班,仍供不应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