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新闻晨报:对抗骨松性骨折,既要开源又得节流
 
  来源:新闻晨报  日期:[ 2014-11-06 ]
 

对抗骨松性骨折,既要开源又得节流

2014年11月04日   B08 :健康·关注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 韩学晶

  或许你觉得对于骨质疏松的认识已足够了解,但让你想不到的是,仍有大部分人认为骨量流失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骨折发生后只需进行补钙和维生素D的基础治疗,就可应对骨质疏松。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姜建元教授表示,已发生骨折的老年人,疏松的骨骼就像被白蚂蚁蛀空的房梁,稍有外力便会再次塌陷,仅仅依靠补钙和维生素D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驱赶白蚂蚁,还要对受损的房梁进行适当修复翻新。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危害是并发骨折,好发部位在脊椎、髋关节、手腕部等位置,脊柱骨折会引发疼痛和不能活动,甚至引起神经性的损坏和瘫痪,而反复多次骨折,正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之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是难以避免的正常衰老,对生活影响不大,因此明知有病也不愿意治疗。也正是因为没有在第一次骨折的当下寻求积极、正确的治疗,才会导致骨折的反复出现,最后愈演愈烈,反而加重就医负担,加重身体折磨。
  姜建元教授告诉我们,事实上当首次骨折发生时,就已经是一种预警,如患者不加以重视,任由骨量流失,无法承受身体自身重量,最后很容易演变成连咳嗽喷嚏、提拎重物、睡觉翻身等都会突发骨折的“骨脆脆”状态。骨折之后导致的患者卧床、行动困难、饮食障碍,以及户外活动减少又反过来近一步加剧骨量丢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恶性循环。不仅如此,患者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亦给其家人施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当骨质疏松已经发生到令患者反复骨折时,药物方案仅靠补钙和维生素D已经远远不够。目前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抗骨吸收治疗和促骨形成治疗,姜建元教授对此进行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节流”和“开源”。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就像“水管工”,给骨骼装上阀门减少流量,起到“节流”的目的。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等,每种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但主要作用都是降低骨流失,维持现有骨微结构。而促进新骨形成治疗如同“开源”,也就是帮助患者“长新骨”。如特立帕肽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状旁腺激素(PTH),它是调节钙磷代谢、骨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  有帮助增加成骨细胞数量,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的作用,进而改善骨微结构,就如同骨骼的“建造师”。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在考虑治疗方案时,不仅要从医药经济学的成本考虑如何为减负,更重要的是希望尽早寻求积极的治疗手段,减少骨折概率的出现。即使出现首次骨折后也要尽可能避免二次骨折的发生,以改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新民晚报:恐惧、抑郁加重哮喘反复发作 下一篇:解放日报:你会正确使用家用血糖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