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新闻晨报:“我们就像侦探,有时破案成功,有时留下悬案”
 
  来源:新闻晨报  日期:[ 2014-10-09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梁宗辉:

“我们就像侦探,有时破案成功,有时留下悬案”

2014年5月18日   B16:B16-医者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1993年,梁宗辉开始在华山医院做影像科医生。那时要工作,要读研究生,为了晋升要写论文,压力很大,好像没有更多的空间来钻研。等到这一切都完成,从晋升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后,他开始对读片产生很大的兴趣。照片拍摄于1995年,梁宗辉在华山医院花园内。

 
 
 
 
  □星期日周刊记者 顾筝

策划人:崔颖新媒体微能量崔颖微官网

医者,记者

    从曾经的医者到记者,又以记者的视角去关注医者,我时而沉醉,时而徘徊,时而焦虑,时而释然……常常,我饱尝内心之起落。

    医者的心,是坚韧、是执着、是淡泊,是一颗满怀希望之心。然而,谁愿意说?谁愿意听?说什么?听什么?

    记者的笔,是耳朵,是眼睛,是嘴巴,是一支洋溢激情的笔。然而,谁可以写?谁可以看?写什么?看什么?

    《医者》专访医疗界,呼唤专业内涵下的医学人文情怀。每个星期天,我们在一起倾听。


   
     影像科医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冰冷的片子。

    但是,这些片子,可以告诉他们很多信息。

    “我感觉,我们影像科医生,有时就像侦探探案一样,我们会拿到很多信息,但是哪一个信息会在案件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要破费一番功夫去梳理和证明的。 ”梁宗辉说。

抓住证据中的细节

    梁宗辉的办公桌上,有三台显示器,除了中间那台普通的电脑显示屏外,另两台面积偏大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是一张张X光片。人的胸腔通过X光片呈现出来,像一只巨型的蝴蝶,黑白,有立体感,看得到肋骨的样子。“这是前几天在我们医院做体检的人的片子,我要复看一遍。现在做检查时,肺部发现结节的人挺多的,难免引起他们恐慌。其实结节最终是恶性还是良性,是不好判断的,要定期随访。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张X光片上显示出来肺纹理增多,而且主要是在上肺,这是有问题的。我就建议对方再做一个肺部CT,做出来果然是磨玻璃样结节,最终手术病理结果是肺癌。现在和过去相比,肺癌的发病率确实高了很多。”梁宗辉是影像科医生,他并不直接给予病人治疗,也不指导病人服用某种药物或实施某种手术,他的工作貌似只是在研究一张张冷冰冰的片子。但这些片子,可以告诉他很多信息。

    “我感觉,我们影像科医生,有时就像侦探探案一样,我们会拿到很多信息,但是哪一个信息会在案件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要破费一番功夫去梳理和证明的。”梁宗辉说。

    要以准确无误的证据逮捕住狡猾的“罪犯”,成功破案,一是要对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有很明确的了解,能抓住影像片子上呈现的细节。“疾病是一个过程,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疾病有可能在某一时间上表现出来却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在影像上所说的同病异像和异病同像。”

    几年前,梁宗辉看门诊的时候来了一位病人,是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着来的。他之前已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伴淋巴结转移,由于判断为肿瘤晚期已没有手术机会,所以进行的治疗是放疗化疗。病人在放疗化疗的过程中,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但他并没有放弃,想请专业的影像科医生再确认一下自己治疗的效果如何。梁宗辉仔细地看了片子,他有了一个判断,这不是胰腺癌!“我认为是胰腺结核。胰腺癌和胰腺结核在影像片子上的表现类似,都有肿块、坏死、边界不清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特点,如果就这样下判断,就像一个侦探拿到了很多证据,但却没有拿到决定性的DNA证据一样。我们要找到那个决定性的真相。在这个病例上,真相就是,有一些特点是肿瘤没有的,而是胰腺结核特有的。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研究一些胰腺结核的病例,所以在他的片子上,看到了一些胰腺结核特有的特点,它们很容易被忽略,这也是为什么胰腺结核容易被误诊为胰腺癌,且误诊率很高的原因。”

    梁宗辉在看了片子,作了判断之后,建议病人去手术活检,明确一下究竟是什么病。这就像侦探根据证据做出了推理,但这是否就是真相,还需要“犯罪嫌疑人”的供词。

    “我觉得患者有非肿瘤的机会,我是很建议他去做手术活检来明确病情的,因为如果被当作胰腺癌来治疗,生活质量会很差,放疗化疗对人体伤害很大。在病人和医生有友好、良性的沟通之下,我们彼此都承担一点风险,他要冒多开一刀的风险,而我也要冒万一判断错误的医疗风险。但如果真的是胰腺结核,那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病人的人生会得到改变。”

    后来这个病人决定冒一次风险,去做了手术活检,检查证明了梁宗辉的判断。从此之后,华山医院引进了超声内镜引导的穿刺活检技术,胰腺肿瘤患者一定要进行活检,以防胰腺结核患者再被判断为胰腺癌。

和“证人”好好谈谈

    “破案”只是在一些纸面证据上下功夫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和“证人”谈话。梁宗辉等影像科医生的工作,并不只是拿着那一张张X光片、CT片、磁共振片看,他们还需要和病人面对面交谈,从中掌握信息,判断病情。

    几年前,有一个从东北来的病人挂了梁宗辉的专家门诊号,他手上拿着一堆片子,说别的医院已判断为恶性的四级胶质瘤,没有手术机会了,只能化疗和放疗。梁宗辉看了病人递来的片子,脑部的CT和MRI片显示脑内弥漫的多发病灶,确实像是晚期肿瘤的表现。但是他还有点疑惑不解,再次询问了病人:“你是患者本人?”病人点了点头。“我当时是很有疑惑的,病人是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人长得很壮实,也很精神,实在不大像晚期肿瘤的样子。恶性胶质瘤的患者,整体状态会比他差很多。”梁宗辉看门诊,喜欢了解病人的整个发病过程,他说自己特别关心首发病状。“问病人第一次发病是什么时候,如果他能准确说出某一天,甚至是某个时间点,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突然发病,那一般会是血管疾病;如果是几个星期前感觉不舒服,那可能是炎症;而如果不舒服是几个月之前甚至去年开始就有的,那就要考虑肿瘤了。”除了首次发病的情况,梁宗辉也会询问病人是否接受过治疗,不舒服了人就会去看医生,会去用药,而这也会影响发病过程,影像科医生要把这层因素考虑进去。

    梁宗辉询问了这个东北来的小伙子很多问题,首先是追问他的病史,最近3个月到半年之内,有无感冒,他是想确定是否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结果病人说没有。梁宗辉就开始考虑病人是否在化工厂工作以排除中毒,是否接触过动植物、皮革以排除霉菌感染,是否去外面的河里游泳以排除螺旋体感染,但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

    梁宗辉有点没有方向了。在他的从医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观念,在任何时候,即便是认为患者恶性肿瘤机会大的时候,也要告诉他还有不是恶性的机会,给病人以希望。所以在这个病例上,他很不想下胶质瘤的判断,他想找出一些不是胶质瘤的可能性。在不断得到“不”的回答后,梁宗辉还是继续追问,想排除是否会有寄生虫的可能性,在问到饮食习惯时,终于出现了线索。病人说,他在东北很喜欢吃火锅、烤肉。梁宗辉眼前一亮,人们在饮食中追求鲜美,越鲜越好吃,但这也意味着不熟,特别是烤肉,外熟内生是肉最鲜嫩的状态,但会有很多寄生虫隐藏其中。梁宗辉从这个习惯中知道患者脑内存在寄生虫的可能性,他建议患者去查寄生虫,结果确实如此,那个30多岁小伙子的脑部被寄生虫感染了,不需要化疗和放疗,只要抗寄生虫的药物治疗就可以了。

留下一些“悬案”

    “破案”成功的时候,是梁宗辉感到最为高兴的时候,特别是能够准确告诉患者,他患的不是肿瘤。“这是影像科医生最开心的时候,我的专业能缓解病人的焦虑,帮他明确病症,医生的价值在此有很好的体现。”

    影像科医生每天都在和各种片子打交道,梁宗辉说自己是在工作了差不多十年后开始对读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1993年做医生,刚做医生的10年以完成工作为主,那时要工作,要读研究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晋升要写论文,那时压力很大,好像没有更多的空间来钻研。等到这一切都完成,从晋升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后,我对读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对读片产生很大兴趣的渊源是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譬如教科书上说,肿瘤有肿块、出血、坏死、囊肿等表现,但同样是坏死、囊肿,出现在什么位置,大小以及多少,没有一本书上有明确的数据。在书上找不到答案,梁宗辉就脱离书本,自己在工作中收集病例做一些总结。“我的同事们都知道,我一看到疑难片子就兴奋,有时别的科室的医生有一些片子,也会找我来看。”“破案”固然有成功的喜悦,但也会有失败的时候。梁宗辉承认自己也有过不少误诊的病例,“这些病例我也会收集起来,总结经验教训。真的就像破案一样,有时会抓错人,有时会是悬案,有的病人我判断为非肿瘤,请他再去检查,明确诊断,但到底是什么,病人不全都会回来和我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医学有局限性,有时异病同像,真的很容易造成误诊,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关键大方向千万不能搞错,是肿瘤还是炎症,一定要分清楚。”



  上一篇:新闻晨报:今起推出白癜风免费咨询预约通... 下一篇:解放日报:救治中风把握黄金三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