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新民晚报:她走了,却帮两人重见光明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 2014-02-26 ]
 

她走了,却帮两人重见光明

2014年02月25日15:14  新民晚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记者 施捷 通讯员 陈勤奋)年过六旬的朱阿姨在外地旅游时突发急病,被送回上海时已经脑死亡。她的丈夫和儿子在最后时刻替她作了一个决定:无偿捐献眼角膜。随着昨天第二例眼角膜移植手术的顺利完成,两名与捐献者年龄相仿的女病人,终于有机会重见光明。

  朱阿姨名叫朱雅珍,酷爱旅游,上个星期于广西旅游途中突发脑溢血,经当地医院紧急手术抢救后,由120救护车送回上海。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管的吴雪海医生告诉病人丈夫老沈和儿子小沈,朱阿姨已经脑死亡。

  “我们把妈妈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吧,可以让别人带着妈妈的眼角膜继续看美丽的世界。”一番痛苦与纠结之后,儿子小沈的建议得到了父亲老沈的支持,也得到了母亲这一方亲戚的支持。朱阿姨的一名好姐妹听说后发来短信,上面只有3个字:“好伟大!”

  2月19日,那天原本应该是64岁的朱雅珍女士旅游返沪的日子。得悉捐献决定的华山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张明副教授,以及上海市红十字眼库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医生一起来到病人家属跟前,向朱阿姨的亲人详细解释了眼角膜捐献的全部细节。老沈和小沈郑重地在上海市红十字会眼角膜捐献登记表上签下名字。

  在老沈的眼里,朱阿姨是特别善良的一个人。

  “虽然她自己从来没有谈起过要捐献遗体捐献器官,但以前听我说起将来要用捐献遗体来感恩社会,她也很赞成。”7岁没了父亲、靠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的老沈,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研究所工作,10年前从高工岗位退休。他给自己起的网名叫“赶上好时代”,是因为心里充满了感激。老沈觉得妻子走得太匆忙了,但他与儿子的决定一定也符合她的意愿。

  2月19日下午,朱阿姨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记者昨晚从参与手术的医生处证实,由此获得极其可贵角膜移植机会的两名失明患者,恰巧也都是女性——1位63岁,角膜溃疡穿孔;1位66岁,角膜白斑。

  (原标题:她走了,却帮两人重见光明)


  上一篇:东方早报:王明贵:抗击耐药细菌感染 下一篇:解放日报:华山北院创新探索:提高急诊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