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与其他区县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模式不同,静安区创新医联体管理—— | 中心医院“上联下达”担重任 |
记者 施捷
位于医疗资源相对丰足、户籍人口又连年递减的中心城区,静安区中心医院的角色一度有点尴尬。
“政府决策搞区域医疗联合体,下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根基,上有华山医院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为支撑,我们定定心心做好‘上联下达’的枢纽,终于有了今天这样一个比较扎实的平台。”徐文东院长拿出这家“百年老院”近3年的统计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静中心门急诊人次增加15%,手术人次增加96%,床位使用率达106%(供不应求),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74天,出院人次增幅达35%,医院业务收入增加42%……这是一份令同道多少有点吃惊的“成绩单”。 与华山医院深度合作 静中心与华山医院牵手,最早缘起十多年前神经外科领域的合作。而由区政府“作媒”,双方正式与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缔约”结盟,则是在2012年医联体风起云涌之时。区域内老百姓看病的事儿怎么个“联”?静安区想试试自己的做法。 走进静中心门诊大厅,迎面一帧挂满照片的“专家栏”,以及挂号台告知的华山医院专家预约号,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这个医联体的密切程度——在总共1024名员工、核定床位628张的二级甲等医院,聘请了近30名华山医院的专家为各学科带头人、临床科主任或顾问;而在华山医院一号难求的专家号,这里却有适量名额,甚至居民通过社区医生,都可以提早预约上。
专家为社区医生复核 去门诊三楼采访时,放射科梁宗辉主任正在“远程读片”。显示屏上,一条标明来自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X光报告被单独“调”了出来。原来,他在审读胸片时,发现社区医生忽略了这名患者另一侧胸部的疑点,最后他操盘改写,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份双具名的“左右两肺炎症”诊断报告即时回传到了社区医生手里。 梁宗辉先期是作为华山医院专家“柔性”引入静中心工作的,后来便“硬性”留在了这里。“现在各社区的片子要经过这里复核,才能出报告。如果有疑难问题,我与社区医生可以通话讨论,也可以利用远程系统请华山专家一道再会诊。3年来,我们已复核了来自社区的片子近4万例,误诊率为0!” 中心医院成枢纽平台 静安区不同于其他区县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管理模式,而是创新地将区中心医院打造成了能够“上联下达”并提供多种组合型、集约型服务的一个枢纽,一个平台。 这里不仅仅有区放射影像医学中心,还有区消毒供应中心、区心电会诊中心、区临床检验中心,以及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区超声会诊中心等等。“按照我们的设想,运行成熟以后,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来可能只需配备拍片的技术员就行了。”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骆敏华说,“所有的检验、读片、超声、心电图,统一标准,高水准诊断。多好!” 去年4月份起,经过扩建、改造的静安区中心医院消毒供应室,“升级”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医疗消毒服务中心。据称,两台新购置的脉动力真空灭菌器,足以为全区数十家中小型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器械消毒服务。而这里迄今为止共接收了来自外院的5600多包消毒器械,消毒检验合格率全部都在100%。 专业医疗到百姓身边 李益明教授现在是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同时兼任静中心主任,还负责带领一支10余名各级医生组成的“静安区糖尿病三二一项目”团队。所谓“三二一”,就是充分利用三级二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社区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优势,将对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防治和宣教阵地,切切实实地“沉”到百姓身边去。目前,5个社区已有600余名患者纳入这个团队的管理。 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有临终关怀为主的舒缓病房。一年来,经由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各级医院明确的癌症终末期患者,会在这里接受最后的对症治疗。“有90人已不幸去世,但他们大多走得平静而安详。”病区的护士会这么说,是因为遇到任何情况,“上级医生”会第一时间给他们技术支持。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吴学勇每周四就“铁定”会来查房,有一次患者需要深静脉穿刺,吴主任冒着大雨去中心医院取穿刺包,再亲自动手为患者置管,家属感动不已。 在静安区域医疗联合体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还有一种更加“绑定”的团队支持模式。以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来自静中心的内分泌科熊茜教授、中医科张天嵩副主任、心内科王骏副主任、妇科王颖副主任以及护士长团队等都长期对口驻守社区,提升服务品质,共同在第一线当好“健康守门人”。社区居民颇多赞许。 连续3年,静安区政府加大对区中心医院的投入,累计投资近3亿元。一个由区中心医院承担“上联下达”重任的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基本框架已经构成。在最近一次覆盖全区5个街道全部73个居委会的居民调查中,静安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74%,列各行业第二。 首席记者 施捷
解放日报:破解实践难题实现“居民少跑腿、小病社区看”
静安医联体为何效果好2013年11月12日 01:01-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74岁的曹老先生患糖尿病多年,最严重时,他两只手因病变,一到下午就发黑。过去几年,老先生接连到申城多家医院问诊,但“游击队”式的诊疗未能收获良好效果。从去年起,老先生正式编入“静安区糖尿病三二一综合防治项目”第75号,每逢周二下午,他就来到家门口的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听华山医院医生讲解最新知识、请社区医生评估血糖控制情况……不到一年,老先生的血糖水平控制平稳,双手再也没“变色”过。
静安区实践 “华山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模式已3年有余,将“大医院实力”与“社区亲和力”紧密结合,破解了医联体实践的困境,实现了“居民少跑腿、小病留社区”的目标。
难题一:居民何以甘愿留社区
管理慢性病,看病“大不同”
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资源纵向整合,这种模式在申城医改多有尝试。然而,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曾发布一项报告显示:申城近50%的受访居民认为,医联体会使自己失去选择医院的自由。怎样让居民心甘情愿看病在社区,成为一大难题。
让居民“少跑腿、少花钱”,是关键一招。去年起,由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李益明教授牵头,借医联体平台推广“糖尿病三二一综合防治项目”,目前纳入社区病人1000余名。李益明等专家在静安区内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转,与社区医生、护士组成“专病诊治团队”,让居民切实感受“看病大不同”。78岁的陈剑春老人是受益者之一,过去数年,他都在华山医院看病配药,“早晨我和老伴6时出门,排队四五个小时,看病只花两分钟,儿女都在国外,只能自己拄着拐杖搭公交车来回。”陈剑春老两口去年纳入项目,每周去家对面的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下转◆5版(上接第1版)他清晰算出几笔账:华山挂个特需专家150元,社区挂号免费;同样的药物诺和龙,社区“零差率”卖68元、三级医院卖74元,加上医保报销比例社区更高,等于享受双份保障;更重要的是,每次社区看病可以确保20分钟门诊时间。据统计,自项目启动至今,社区居民的糖尿病管理控制率从30%升至60%多,许多居民纷纷主动要求加入项目管理。
难题二:双向转诊怎样通畅
夯实二级医院,盘活存量资源
医联体内,落实双向转诊常成困惑:“转上”名额有限,“转下”梗阻不通。在静安区医联体内,转诊并不是大问题,究其原因,夯实“中间环节”、做强二级医院是关键。由华山医院托管的静安区中心医院,既承接了三级医院的资源输送,同时也向社区提供技术支持,打通了上下“脉络”。静安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骆敏华说,“以中心医院为枢纽,用三级医院实力盘活现有区域内的存量资源,能有效分流病人,缓解看病难。”
过去,静安区中心医院也遭遇“技术跟不上、病人不愿来”的尴尬。自全面被华山医院托管后,技术、专家、管理等源源输入。华山医院副院长兼静安区中心医院院长徐文东介绍:目前,医院50%的科主任由华山医院专家担纲。医联体成立后,静安区中心医院的手术人次增长96%,门急诊人次增长15%,出院人次增长35%。“中间环节”夯实后,社区实力也被带动起来:目前,静安区中心医院内科5位副高以上专家,分别与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以讲课、查房、会诊等形式传授经验;同时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定期下社区传授技术。每名社区医生手里,则有定额的华山医院常驻静安区中心医院专家号,如有需要,居民可直接在社区挂到专家号。“二级医院盘活了,社区技术跟上了,大医院也不必担心人更多,如此可谓一举三得。”
难题三:资源平台如何整合
最优化技术,中心化保障
医联体除了“上联下达”,更要实现资源纵向整合。静安区内面积狭小,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可操作空间。目前,区域内医联体已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库。由静安区中心医院牵头建立的区域影像诊断会诊中心(含心电、超声)、临床检验中心、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中心供应室等,最优化整合了区域资源,更使社区有了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医生梁宗辉,每天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是审核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输的影像诊断报告。“这个片子上病人的右中叶有肺炎,左边也有一点问题。”梁医生边介绍,边将审核意见实时补充在电子诊断报告上,“右中叶、左下叶肺炎。”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医生陈静收到报告后,将诊断告知病人,“以前也有病人质疑社区水平,现在专家把关,我们长进了,病人也服帖了!”数据显示,自这一会诊中心成立至今3年来,会诊读片已达3.7万张,实现了张张报告专家审核过关。
今年3月,静安区中心医院的中心消毒室同时启动。每天,来自社区、区妇幼保健院的5600多个消毒灭菌包在中心供应室完成消毒输送,也为社区开展服务提供了良好保障。
文汇报:静安创建“三二一区域医疗联合体”显成效居民看病不再舍近求远
家门口的医院,方便却难让人“放心”;大医院看病,虽然又累又烦心,但舍近求远只为图个“放心”——这是眼下许多市民求医的真实想法。由此,地处人口导出区的中心城区、又紧邻着知名三级大医院的一些区中心医院,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能否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引进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能就近放心地就医?3年前,上海市静安区创建静安区医联体,积极探索建立以区属中心医院为突破口,上联三级甲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下牵全区5家一级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二一区域医疗联合体”,华山医院专家以兼职方式定制定岗定时下沉到区中心医院,同时提高了二三级医院的科室水平,同时壮大了基层医院的医疗队伍。 慢病三二一“贴身”管理 每逢周二下午,家住达安花园的74岁的曹先生,都会踩着点到自家小区一条马路之隔的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三二一专病门诊报到,等来自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李益明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给自己一周来的血糖自测情况做个评估。 曹先生曾先后去过多家大医院,但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最让他闹心的是,自从发病后自己的手指开始变色,从早上起来的褐色一直到晚上的黑色。今年初,曹先生被纳入“静安区糖尿病三二一项目”团队的管理对象,编号为75。 同时兼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的李益明,负责带领一支10余名各级医生组成的“静安区糖尿病三二一项目”团队。每次团队医生都会对曹先生进行详细问诊,包括个人信息资料、详细的糖尿病病史、用药情况、血糖控制情况及其他系统疾病史,还要关心饮食、运动量等情况。“现在我不仅血糖控制达标了,手指也不变色了。” 在李益明主任看来,社区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年龄大,往往更愿意去社区医院看病,但常常存在检查跟不上、治疗方案调整不及时等情况,通过二三级医院专家团队的力量,可以让他们不用再往大医院跑,同时也更加有助于时刻控制他们病情,帮助他们调整用药情况。而所谓“三二一”,就是充分利用三级二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社区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优势,将对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的防治和宣教扎根在社区。 目前,静安区域内的5个社区都设有“糖尿病三二一专病门诊”,已有1000名患者纳入管理,成效显著:血糖控制达标率超过60%,而一年前,这一数据仅为30%。 据悉,下一步静安区还将推广大肠癌、脑卒中等一系列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一体化工作,使慢性病专科门诊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品牌”。 建立放射影像会诊中心 今年2月的一天,临近下班时,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电图周医生接诊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检查提示其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周医生立即通过心电中心专家网上会诊,很快便得到了确诊。于是在第一时间里,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急救,并迅速转诊至华东医院,经及时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居民王阿姨在手臂扭伤后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摄X片后,放射科医师疑似王阿姨有尺骨骨折,遂将其X片传输到静安区中心医院影像诊断中心审核,经过中心医院医师审核,王阿姨被确诊为骨折,报告立即传回社区中心,整个过程仅需要半小时,王阿姨当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严格的审核制度既提高了确诊率又能提升社区放射科医师的专业能力,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有效地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静安区卫生计生委部门表示:到目前为止,已有37000人次在区影像医学中心进行审核,3年来无一误诊。 静安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骆敏华告诉记者说,除了影像、心电会诊中心,还有区消毒供应中心、区临床检验中心以及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区超声会诊中心等。按照设想,运行成熟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来可能只需配备拍片的技术员就行了,所有的检验、读片、超声、心电图,统一标准,高水准诊断,老百姓不用再担心质量问题了。 据悉,静安区政府加大对区中心医院的投入,连续3年累计投资近3亿元,构建了以静安区中心医院为枢纽和平台的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基本框架。在最近一次覆盖全区5个街道73个居委会的居民调查中,静安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74%,列各行业第二。 而冠名为华山医院静安分院的静安区中心医院也取得发展,徐文东院长列举近3年的统计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静中心门急诊人次增加15%,手术人次增加96%,床位使用率达106%,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74天,出院人次增幅达35%,医院业务收入增加42%。 本报记者 陈青
其他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