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日是今年的“世界淋巴瘤日”。作为遍布人体最广泛的癌,淋巴瘤虽不是最常见的癌,但其发病上升速度惊人。由于淋巴瘤相当“青睐”中青年人,不少网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高压工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教授陈勤奋表示,淋巴瘤的发病因素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研究数据证实其和疲劳直接相关。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 在人身上,有一类组织几乎无处不在——这就是淋巴。 除极少数器官外,全身各处均有淋巴组织存在,一旦发生癌变,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及骨髓都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部位,淋巴瘤也因此被称为遍布最广泛的癌。 9月15日是今年的“世界淋巴瘤日”。淋巴瘤虽不是最常见的癌,但其发病上升速度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8.4万人,死亡人数超4.7万,发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 由于淋巴瘤相当“青睐”中青年人,不少网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高压工作。年轻人多为事业打拼,经常疲劳作战,这是否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被淋巴瘤侵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教授陈勤奋表示,淋巴瘤的发病因素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研究数据证实其和疲劳直接相关。 淋巴瘤的致病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淋巴瘤的资料每隔几年就要更新一次,按组织病理学不同,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目前已发现几十种亚型,而每一种亚型中还有较大差异的细分。 陈勤奋表示,就目前的研究所知,确实有些因素和淋巴瘤的发生相关。目前认为病毒、细菌的感染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除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外,其他与淋巴瘤相关联的病毒包括: Epstein-Barr(EB)病毒,其与一种盛行于非洲的伯基特氏淋巴瘤有关; Ⅰ型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I感染后会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的细菌感染也可能和胃黏膜淋巴瘤的发生相关。 另外,免疫系统也和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的病人,如器官移植后必须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都比较容易罹患淋巴瘤;而一些免疫异常的患者,包括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患淋巴瘤的比例也超过正常人群。 还有放射线,常接触放射物质、原子能的人(如实验研究人员)较易罹患淋巴瘤,曾经做过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较容易衍生后续的淋巴瘤。 此外,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能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染色体异常、慢性疲劳、电磁波、基因突变也能成为相关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最新研究显示,预计距离苯释放点(例如石油精炼厂和生产厂家)的平均距离每增加1英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就降低0.31%。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今年7月29日的《癌症》(Cancer)杂志中。 研究还指出,城市常见的香烟烟雾和汽车尾气并不始终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相关,尚未评估的因素可能是此病在城市地区发病增加的原因。此外,农村地区多见的农药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相关。 陈勤奋提醒说,苯是一种溶剂,可以存在于含苯的胶粘剂、天那水、硬化水、清洁剂、开油水、油漆等多种物质,如使用含苯的油漆作业,一定要在通风的环境下进行。 无痛的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还有一个称号——“沉默的癌症”。这是因为淋巴瘤的一些征兆很容易与一般轻微的病痛,如流行性感冒或伤寒产生混淆,因而导致错误的诊断而延误治疗。普通人群,特别是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果能清楚认知到淋巴瘤的一些前兆和症状,及早诊断出淋巴瘤,积极配合治疗,便能被有效控制与成功治疗。 陈勤奋介绍,淋巴瘤有时是患者偶然自己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后发现的,早期往往不痛不痒。超过六成的患者首先是发现自己浅表部位如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伴或不伴有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那么如何辨别是否存在淋巴肿大呢? 健康的人有时也可以触及双颈部、双腋下、双腹股沟等浅表部位淋巴结肿大,大小像米粒一样,但质地柔软,像嘴唇的硬度,医学上称之为生理性淋巴结肿大,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就不用担心了。但如果出现病理性淋巴结肿大,就要去医院就医了。 若病理性淋巴结肿大,大小像蚕豆(2厘米)以上,质地韧或硬,像鼻尖或额头的硬度,临床上,一般是多枚淋巴结肿大,伴有红肿疼痛的,多为炎症引起,可能是细菌、病毒、结核等引起。 另外,感染性的淋巴结肿大通过抗感染治疗一般都会消退,患者无需过分担心,而肿瘤性的淋巴结肿大不通过化疗一般无法消退,所以碰到这种情况,且是无疼痛的淋巴结肿大,则可能是淋巴瘤和转移癌等,更要重视,不可大意,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也就是说,淋巴瘤最常见表现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易出现双颈部、双腋下、双腹股沟的多枚表浅淋巴结肿大。 陈勤奋提醒,假如淋巴结的硬度如嘴唇一般,大家不必过分担心;但若其已经达到鼻尖或者额头一般的硬度了,并伴有红肿疼痛,就一定要去就医了。对于硬度较大,而且没有疼痛感的淋巴结肿大,千万不可大意,要先进行排癌检查。 不过,陈勤奋也指出,这些自检方法针对的都是淋巴结以内的病变,但是还可能存在其他起病情况,包括皮肤的病变,属于皮肤型的淋巴瘤;还有深部的淋巴瘤,表面无法自检摸出,只有向医生咨询,进行进一步检查才能查出。 要确定是否得了淋巴瘤,除了依据临床上的症状来作为疾病判别外,一定要靠病理诊断,进行切片检查,即直接从肿大的淋巴结取病灶组织,送病理化验才能确立诊断。而这种检测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测,特别是肿瘤长在身体里面的患者,有时需要剖腹探查,不然无法对肿瘤及其类型进行判断和后续治疗。而有些病人即使发现有疑似的病症还是一拖再拖,不愿做检测,贻误治疗时机。有些患者会要求进行穿刺检测,但是,穿刺所得的肿瘤细胞很少,对于医生来说是无法准确判断肿瘤的类型的。 化疗而非手术治疗 陈勤奋告诉我们,在诊断和分期之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况(病理类型、恶性度与临床分期)、年纪及体能状态来决定适当的治疗方式。与一般癌症不同的是,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学治疗,而非手术治疗。相对而言,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要比非霍奇金淋巴瘤来得好。 淋巴瘤的治疗是很复杂的,可以是单一方法使用或综合治疗,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恶性度以及期别而有不同的措施。主要的治疗方法有: 观察等待: 对于低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因为肿瘤长得慢,可以先观察。 放射线治疗:利用高能量的射线杀死癌细胞以达到缩小肿瘤的目的。 化学治疗:利用药物杀死或抑制癌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者的化疗药物不同。 靶向治疗:只适用于部分患者。 免疫治疗:利用本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 高剂量化学治疗合并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风险极高,所以只用于初期治疗效果不佳或旧病复发的患者。 一般而言,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较好,因为霍奇金淋巴瘤较少侵犯到淋巴结外的器官,所以治疗效果相当不错,是目前治疗比较成功的癌症。 其治疗主要方法是单独或合并使用放射线治疗及化学药物,对于Ⅰ期、Ⅱ期的患者,使用手术治疗或者放射线治疗即可;而Ⅲ期、Ⅳ期的患者则应使用化学治疗加或不加放射线治疗。目前某些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5年存活率已可达90%以上,10年存活率也增至80%。 “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所使用的化疗方法不同,所以治疗一定要建立在检测的基础上。”陈勤奋说。 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选择会依恶性度有不同,对于低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低恶性度的细胞分化较好,肿瘤长得较慢,几个月不治疗也不会造成即刻的生命危险。但这个优点也成为治疗的缺点,因为分化较好、结构较完整的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抗药性会较强,因此用化学治疗不容易根治。绝大部分的病人不治疗也可存活5-6年;如有治疗,虽有极佳的存活率,却也容易复发。根据统计,七成以上的病人在初诊的时候已是Ⅲ期、Ⅳ期了。 低期别(Ⅰ期或Ⅱ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一般采用局部放射线治疗,约有10%~15%的病人经过适当的放射线治疗后,可得到根治的机会。 对于高期别(Ⅲ期或Ⅳ期)患者,一般采取局部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亦可加入靶向治疗组合,目标是减少肿瘤的体积、减轻症状。 对于中、高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罗京所患病症),由于细胞分化较差、恶性度高,因此肿瘤多半长得很快(最快的可在一天内增大一倍),如果不赶快治疗,则可能在几周内就会有生命危险。好在它结构并不完整,所以对药物较为敏感,只要给予足够的化学治疗及靶向治疗,反而有根治的机会。 免疫化疗为目前医学界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案。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早期淋巴瘤患者在初始治疗时,使用以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类药物为代表的免疫化疗方案,50%~60%有望获得治愈。 “如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就有一个靶向治疗的药物——美罗华,这是一种只针对肿瘤细胞,而对于正常细胞影响很小的药物,作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这种治疗方法使用到现在十几年,病人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目前,美罗华加上其他化疗药物是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推荐的。”陈勤奋说,“当然,这种药物不进入医保且价格比较昂贵,一个疗程在2.5万元左右,一共需要进行6-8个疗程,不过对于有能力的病人我们还是很推荐的。有些病人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询问,是否能够减少疗程,事实上,6-8个疗程是根据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经验值,考虑到年龄因素,8个疗程是针对60岁以下的年轻人,6个疗程则是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于个体来说最安全有利的还是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在治疗结束后是个体化的巩固治疗,所以对于病人来说,初期一定要选择自己信任的医院和医生,在初步治疗以后定期进行随访,因为固定的医生一定是最了解你的身体和肿瘤生长情况的。”陈勤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