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新闻晚报:神奇脑内“搭桥”拆除“定时炸弹”
 
  来源:新闻晚报  日期:[ 2013-05-06 ]
 
 

名医堂 脑动脉瘤随时破裂,三分之一患者撑不到医院

神奇脑内“搭桥”拆除“定时炸弹”

——访今年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华山医院毛颖教授

2013年5月5日   A1叠09:A1叠09-上海名医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贺天宝/徐理/吴瑞莲/邬思蓓

 

    在头脑内“搭桥”,拆除脑动脉瘤“定时炸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毛颖教授领衔开展的这项科研成果,挽救了万千患者的生命。

    以往,脑动脉瘤被认为就像颅脑内的“定时炸弹”,平日可以毫无征兆,但一旦破裂,危险性极高。

    据介绍,在脑血管发病意外中,脑动脉瘤的发病率占第三位,仅次于脑梗死及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但脑动脉瘤的死亡率为48%,三分之一的病人往往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有的病人虽经积极治疗,仍有30%会面临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仅有30%的患者有幸得以康复。死亡阴影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

    为患者生命着想,毛颖教授创新性地采用“血管重建”技术,可拆除难治型脑动脉瘤这颗“定时炸弹”。这为以往无法接受介入和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九成以上患者经此治疗可彻底治愈。在今年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他以攻克突破神经外科领域顽症的多项关健技术而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拆除脑内“定时炸弹”,破解之道在于“疏”

    毛颖介绍,脑动脉瘤虽然称为“瘤”,但实际上并不是肿瘤,它是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受到血流长期冲击下,局部血管壁变薄而逐渐膨出而产生的“血泡”,从外形上看就好像动脉上长出了一个气球样的“瘤子”,因此得名“动脉瘤”。同时,脑动脉瘤就像颅脑内的“定时炸弹”,90%以上的脑动脉瘤在破裂前没有任何先兆,可一旦破裂便会导致严重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数据显示,约有30%的患者会在入院前死亡;经过积极治疗,仍然有30%左右的患者面临死亡,或留下严重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而有幸得到及时治疗且康复良好的,仅占30%左右。

    过去对于这一疾病,治疗手段以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虽然大部分脑动脉瘤患者能够因此得到有效治疗,但仍有10%的患者因为病情的复杂性,既不能开刀也无法介入,这些病人五年内脑动脉瘤的破裂几率达到50%。

    毛颖说,普通的动脉瘤可以通过手术夹闭动脉瘤瘤颈,或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但有些动脉瘤已大到无法手术了,就像是一条河的堤坝不牢,河水随时会泛滥。过去,这些病人几乎只能“等死”。这样的情况,时刻牵动着毛颖的心,他总想着为这些患者做些什么。

    就如同治理洪水,单靠“堵”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疏堵”并举呢?让河流改道,能化解这一难题吗?经过不断思考、摸索,一套全新手术方案逐渐在毛颖心中浮现:“若先从外部抽取一根血管搭桥‘架’到脑内,再将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全部切断将瘤体孤立,就能够避开动脉瘤的部位,让脑内血管改道。这样一来,瘤体也就可以自行逐渐萎缩,不会对神经造成压迫,同时也能彻底解除瘤体的 ‘引爆’的危险。 ”毛颖这样想,并开始尝试着这样干。

    在科内周良辅院士指导下,毛颖创新性采用“血管重建”技术,拆除了难治型脑动脉瘤“定时炸弹”。他每年平均完成600台手术,其中有近200台都是这样难治性动脉瘤。至今已完成搭桥手术436例,优良率达94.7%,优于国外同行报道。国际同行因此评价“这一独创方法应引起国际神经外科界关注”。

人体就像一部机器,排除故障需因人而异

    那么没有破裂的脑动脉瘤是否需要进行处理?这是目前很多医生和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那些未破裂的脑动脉瘤病人来说,如果手术拆除,可能产生并发症;可假如“按兵不动”,又将面临着随时“引爆”的危险。究竟哪种动脉瘤能够接受治疗,哪种动脉瘤可以先暂时进行观察呢?毛颖表示,现在临床上还没有相关标准,这无疑对医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在毛颖看来,真正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除了能够给病人治病外,还能根据病人所患病情的轻重程度,准确无误地判断该患者是否应该接受治疗,并为接受治疗的患者给予最合适的治疗。毛颖指出,从理论上说,虽然在脑内发现了动脉瘤,但因没有破裂,自然就不存在危在旦夕的威胁,也就没有“一定得治”的必要,因此不治疗也显得无可厚非。

    但是,若从长远角度来看,脑动脉瘤始终是个潜在隐患,是枚定时炸弹,所以综合考虑脑动脉瘤的大小、形状,病人的血糖、血脂、血压等全身状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合理的治疗,应该是正道理。“关键是诊断要因人而异,治疗要恰如其分。否则就会陷入对患者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护理的怪圈。 ”毛颖说。他表示,现在临床上提倡“三化”治疗理念,也就是要重视对病人进行循证化、个性化和规范化的治疗,提出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人体其实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所以排除故障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及统一的标准,必须因人而异。 ”

    因此,毛颖表示,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明确每位患者到底最适合哪种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还是血管介入治疗,又或是血管重建?医生必须先对患者的代偿机制进行个体化判断,再为病人“量身定做”手术方案。所以,一般在治疗前期的准备时间大大超过了真正实施治疗的时间。毛颖说:“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是该拆的‘炸弹’没有及时拆除,没有对患者负起责任;二是,拆了原本可以不拆的‘炸弹’,一方面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

在脑血管上“穿针引线”,胆大还得心细

    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外科大夫多少带有些“侠客”色彩,白衣飘飘,从容不迫,“手持一把刀,行走江湖路”。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外科大夫却没有人们原本想象得那么潇洒。他们往往在精神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为知道稍有疏忽都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每每手术时,他们的肩头上总有份沉甸甸的责任。

    谈及脑外科手术,毛颖就表示:“脑血管缝合可比针线活还精细。 ”他解释道,一方面,因为要缝合的是1mm左右的脑血管,医生钳起的缝合针比绣花针还要细小,缝合线也比头发丝还细,要在白纸的衬托下才能看清。而所有的操作都得在显微镜下进行,如此一来,只要手轻微有所晃动,显微镜下就是地动山摇的感觉。而另一方面,由于脑血管壁薄如蝉翼,手术时,手劲稍大就会把血管扯坏,一旦扯坏两次,即表明缝合失败,这根血管也就彻底报废。可如果手劲过小,吻合处便会继续渗血,因此外科大夫必须有一双稳定的手,保证每次缝合一次成功。

    据介绍,手术中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必须保持镇定,在几秒钟内迅速找到出血口,进行修补、止血。毛颖坦言,每一次手术都是对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的一场考验。

    而对于脑血管手术这种细活儿来说,一般1台手术平均时间在5、6小时左右,倘若手术难度较高,甚至可达十几个小时。毛颖清楚记得自己最长的一次手术是从早上八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由于连续作战不利于医生手术状态的保持,因此拥有一支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毛颖带领其团队可保证两台手术同时进行,团队成员间通过相互提醒、帮助、取长补短,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名医堂

脑动脉瘤能不能治愈?

记者对话毛颖教授

2013年5月5日   A1叠10:A1叠10-名医·深度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贺天宝/徐理/吴瑞莲/邬思蓓
     脑动脉血管就像自行车的轮胎,差别在于脑动脉内流动的是血液,而轮胎里充满的是气体。如果轮胎局部有磨损,轮胎壁就会变薄,充气时便会在磨损处鼓出一个包,容易造成爆胎,这也就类似于脑血管上的脑动脉瘤,极易破裂导致脑出血。

    专家介绍

    毛颖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脑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脑血管外科学组组长

    获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 “十大科技精英”等称号

    独创颅内外搭桥新方法来改善复杂脑动脉瘤的血流情况,使原来无法治疗的动脉瘤得到治愈。针对脑胶质瘤展开临床手术治疗和科学研究,协助周良辅院士,采用功能影像导航技术,实现最大程度的肿瘤安全切除,显著提高了脑胶质瘤的切除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参与制定了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规范,并提出个体化治疗脑胶质瘤的新理念。

    擅长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Q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脑动脉瘤的发病情况?    

    毛颖:脑动脉瘤是成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脑血管意外中,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但死亡率却是第一,达到48%。从发病区域来看,我国脑动脉瘤发病呈现 “南少北多”的特点,这与各地间的冷暖差异和生活习惯可能有关。

    现在仍有不少人会误以为脑动脉瘤只是是老年人的“专利”,而事实上,脑动脉瘤最常发生于40~60岁的人群。其中,50岁以上的脑动脉瘤患者一般因为动脉硬化,并常伴有高血压等疾病,往往患有多个动脉瘤,破裂率较高。而40岁左右的脑动脉瘤患者常常因先天性血管薄弱,随着血流的长期冲击而发生脑动脉瘤。其实,这就好比自行车轮胎一样,差别就在于脑动脉内流动的是血液,而轮胎里则充满的是气体。如果轮胎局部有磨损,轮胎壁就会变薄,充气时便会在磨损处鼓出一个包,容易造成爆胎,这也就类似于脑血管上的脑动脉瘤,极易破裂导致脑出血。

    而由脑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脑出血通常起病突然、来势凶险,三分之一患者甚至来不及到医院,就在半路上死亡了。可即使送到了医院,入院当天的死亡率也很高,这是由于脑动脉瘤还可能发生第二、第三次破裂。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40%-50%的病人会在破裂后的1个月内发生第2次破裂,第2次破裂后死亡率约为70%,第3次破裂后死亡率几乎为100%。

    脑动脉瘤之所以会在破裂后反复出血主要是因为人体有着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发现动脉瘤破裂后,会调集大量血小板去破裂位置“救火”。血小板具有凝聚血液的作用,可让出血位置暂时不再出血。然而,脑动脉瘤已经破裂之后会变得非常薄而脆,再度破裂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上个月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病人,他先前已在外院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未见效果,之后便复发了。原本在急诊的时候,我们已打算立即为他进行开颅手术,就在进手术室之前,病人还恢复了意识,可谁知等上完麻醉,脑动脉瘤却再次破裂。由于颅压过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失去手术机会,实在很可惜。

    Q  一般而言,哪些因素容易引起脑动脉瘤破裂?

    毛颖:引起脑动脉瘤破裂的因素有许多,任何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因素均可诱发动脉瘤破裂。首先,个人本身动脉瘤的情况会影响其危险性,比如动脉瘤生长部位、形状大小等。其次,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等诱因下,也会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容易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而通常来说,冬季往往是脑动脉瘤的多发期,因为天气骤然变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突然升高,脑动脉瘤破裂的几率也就相应增大。此外,吸烟酗酒也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因为长期抽烟饮酒容易造成动脉硬化,而在此基础上,若继续大量抽烟、喝酒会导致血压的急剧变化,致使脑动脉瘤加速破裂。国外也曾有调查显示,不少脑动脉瘤患者在瘤体破裂前一小时抽过烟。

    Q  如今在脑动脉瘤的治疗上,哪种治疗方式使用得最多?面对既适合手术,又适合介入的患者来说,您优先推荐何种方式?    

    毛颖:应该说大部分的脑动脉瘤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术或者介入进行治疗,这两种治疗方式的患者比在1:1左右。虽然近年来由于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显微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重症监护和抗血管痉挛治疗,使得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不断降低,但动脉瘤颈夹闭术仍存在着创伤大、手术难度高、对后部循环和复杂动脉瘤显露困难、瘤颈夹闭不完全等问题。而介入治疗手术时间短、不需要打开颅腔、康复快、并且可以同时治疗左右不同部位的多个动脉瘤,但缺点是花费较大,复发率相对较高,并且对某些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因为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选择时就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动脉瘤的位置、形态、数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关系、患者年龄和身体一般情况、患者及家属的经济状况等。不过对于手术、介入皆可的患者来说,我还是建议可优先选择介入治疗。

    Q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利用脑部的颞浅动脉进行脑血管重建的方法,同当初的血管重建术相比,您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创新?    

    毛颖:当年采用的颞浅动脉因为流量有限,每分钟血流速度只有5-15毫升,而大脑的体积虽然占不到人体的2%,但是它的血液需要量却是全身的25%,所以大脑中动脉需要血流平均为每分钟100毫升,如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许多人在搭桥之后仍然发生了血管堵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便开始在全身血管中寻找更粗的血管做供血源头。起初我们发现下肢的大隐静脉不仅取材方便、血管够长、血流量也足,这个选择看似很好,但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血管堵塞现象依然常常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大隐静脉仍然比脑血管要粗,匹配性不佳,可使移植血管内的血流方式由原来的层流改变为涡流。就像船舶前进时,会泛起阵阵淤泥,这其实是因为船尾部形成了涡流。同样的道理,当脑血管里产生了涡流,就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此后我们又经过多次研究,发现手腕部的桡动脉无论是在血管长短粗细,还是血流量方面都是目前最为适合的移植血管。那么少了桡动脉会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影响?后来,我们反复和医院手外科、骨科等专家讨论分析,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大部分人即使没了桡动脉也不要紧。此外,由于管壁较厚,桡动脉也容易缝合,匹配性高了之后闭塞率也就低了,而且桡动脉不仅取材方便,并发症也少。

    不过,因为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血流量各不相同,每次手术前医生得先对患者的代偿机制进行个体化判断,为病人挑选最为合适的移植血管,设计最佳的手术方案。

    Q  脑动脉瘤到底可以治愈吗?患者经过治疗后还存不存在复发的可能?    

    毛颖: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动脉瘤手术效果不断提高,如果能够及时诊治,大多数病人可获得治愈,但并不能排除复发的可能性。比如,介入治疗相比开颅动手术,其优势在于对脑的创伤相对较小、康复相对较快,但缺点是理论上有复发可能,尤其是动脉瘤宽径在5mm以上者,更不能忽视“定时炸弹”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所以病人出院后,首先应该在心理上保持乐观,避免激动。其次要注意控制血压。此外,术后还需进行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定期门诊随访。

    如果病情又复发了,再治疗会比较棘手,但绝非代表不能够治疗。治不治、何时治要根据患者动脉瘤复发的原因、复发的动脉瘤大小、形态、部位,以及再破裂的危险或再治疗对患者造成的风险等因素确定。

 

突然头痛欲裂、视力下降

当心脑动脉瘤“爆炸”

2013年5月5日   A1叠11:A1叠11-名医·互动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贺天宝/吴瑞莲/何雯亚/邬思蓓

 

    相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来说,脑动脉瘤这一疾病在公众中的知晓率并不高,直到2009年,著名笑星赵本山因脑动脉瘤险些送命,才逐渐被更多人关注。目前,仍有不少脑动脉瘤患者对这一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九成患者直到脑动脉瘤破裂后才前往医院就诊,而其中三分之一还没到医院就死亡了。

    因此,毛颖教授呼吁,市民应重视防范脑动脉瘤,尤其是4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最好主动筛查脑动脉瘤,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生脑动脉瘤破裂而危及生命。

头痛欲裂、昏迷不醒,原来脑内有“炸弹”

    62岁的李老伯日前在家中看电视的时候,忽然出现剧烈头疼,没过多久便出现了昏迷。家人立即将老伯送往医院进行治疗。经CT检查结果显示,老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进一步检查,李老伯的头部有3个脑动脉瘤,其中两个已经破裂,而这也是导致他出现头疼和昏迷的主要原因。

    毛颖教授解释说,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都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经过脑部CT血管成像检查可以确诊是否为脑动脉瘤破裂。据了解,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人可能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少数动脉瘤体较大者可能压迫相邻的神经组织而产生症状。而头痛是脑动脉瘤病人最常见的症状。

    数据显示,5%的病人在脑动脉瘤破裂前就有头痛,31%的病人在破裂后才有头痛。而当脑动脉瘤破裂时,约78%的病人会有头痛,这时的头痛十分剧烈,病人有种被棍子狠狠地击了一下的感觉,或者像钳子紧紧夹在头部一样,还伴有恶心和呕吐症状,患者也可能会感到头颈变硬和疼痛,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膜刺激症。

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竟是脑动脉瘤惹祸

    近一个星期,刘先生总感到视力不断下降,看东西愈加模糊,同时还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刚开始,刘先生也没太在意,认为40多岁的人眼睛发花也算正常。而自己过去胃口也不太好,恶心、胃不舒服很可能跟饮食不注意有关,也许过几天就好了。可之后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刘先生这才开始上医院检查。

    起初,刘先生来到了眼科,可各种检查显示眼睛并没有病变;之后又来到消化内科,做了胃镜也没发现问题。明明感到不舒服,为什么查不出毛病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一位医生朋友说起自己的情况,朋友建议他看一看神经外科。结果,经过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相关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原来,刘先生的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等都是脑动脉瘤惹的祸。

    毛颖教授表示,门诊时经常有不少患者,因为不了解脑动脉瘤,往往看过好几个科室才来看神经外科,很容易延误病情。同时,毛颖教授也指出,目前有些中老年人的生活诉求不高,往往忽略了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 “曾经我遇到过一位患者,她在来医院之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左眼已经失明了,因为失明并未对她的生活造成影响,她认为自己照样能看电视、做家务就没有问题,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 ”

脑动脉瘤有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风险高

    六年前,年过七旬的王阿婆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后经介入栓塞治疗后转危为安。就在不久前,她50岁的儿子突然头痛、呕吐,急忙送往医院,经检查也是脑动脉瘤破裂,当天就施行了介入治疗。那么脑动脉瘤是否会遗传呢?

    据介绍,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脑动脉瘤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据报道,家族性动脉瘤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约20%的人存在脑动脉瘤且没有相关症状。对于相同大小的未破裂脑动脉瘤,有家族性动脉瘤病史的患者,其动脉瘤年破裂率约为1.2%,风险是那些无家族史患者的近17倍。同样是对于类似的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有家族性动脉瘤史的患者,如果同时有吸烟史或高血压病史,其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也会增加数倍。

高危人群需坚持每年为大脑“扫雷”

    由于绝大多数脑动脉瘤较小时,患者几乎没有症状,有时只有轻微的头痛、脖子发硬等。 “一般的身体检查无法发现较小的脑动脉瘤,因此,高危人群接受专门的脑动脉瘤筛查非常重要。 ”毛颖教授强调说:“脑动脉瘤破裂前治疗与破裂后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截然不同。因此,越早筛查、诊断,越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

    而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吸烟酗酒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脑动脉瘤高危人群来说,则更应做针对性的筛查。

    据了解,目前脑动脉瘤的筛查手段有三种——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成像造影(MRA)以及脑血管造影。前两种方法可以检查出大多数大于3-5毫米的脑动脉瘤。而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最准确的方法,虽然是有创检查,但却是脑动脉瘤诊断的一项金标准。包括脑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都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得到,并为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小贴士

良好生活习惯预防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大便干燥、久坐不动等生活习惯。另一类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龄、寒冷环境、有遗传家族史等。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血压的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性的增加呈线性关系。天气转凉,有高血压病史的人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调节用药剂量,避免血压波动。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 特别是寒潮袭来时,高血压患者和血压不稳定者日常要注意以下几点:清晨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活动一下身体,并开暖风等将室内变暖和;如厕时应穿着暖和;洗脸、刷牙要用温水;让浴室温度上升,然后再入浴;外出时穿好外套,要戴帽子。

    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 运动促进新陈代谢与身体健康给人以活力。经常运动可以控制体重,增强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患病的危险性。不过运动也需适量,通常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不能大于170,比如6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不能超过110次/分。老年人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

    注意合理饮食 可吃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常吃新鲜蔬菜,膳食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禁忌烟酒。伴有头昏、眩晕、面颊经常充血发赤、局部有麻木感的高血压患者,平时要减少动物蛋白摄取量,可用豆类制品代替。伴有心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为了缓解脑动脉硬化症状,可常吃黑木耳、银耳等。血脂、胆固醇过高者,不吃煎炸食品。

    保持情绪稳定,谨防过度疲劳 据调查,长寿者有两个特点,一是热爱运动、起居有常。二是心胸开朗、性格随和,没有一位长寿者性格乖戾、脾气暴躁。所以,生命既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极度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血管病,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此外,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的血氧供应增加,但过度睡眠和卧床,可造成大脑皮质抑制,脑细胞缺氧,反而觉得疲乏。睡眠时间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不同,以能够保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为适宜。

照镜子自测脑血管病

    专家提醒,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学会自测患脑血管病的三种办法:一是照镜微笑,看嘴是否偏向一侧;二是双手平举,观察是否有一侧下落;三是重复以前会说的绕口令,看能否还说清楚。一旦出现嘴偏、手落、说不清楚话这三种现象,可能是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脑动脉瘤破裂需当场急救

    遇到可能是脑动脉瘤出血的患者,应立即拨打120,让专业医生前来急救。在医生到来之前,身边的人可以做一些急救工作,让病人就地平躺,切忌挪动病人,如果病人嘴里有呕吐物,应把他的头偏向一侧,并将呕吐物从嘴里抠出来,避免病人发生窒息。如果身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病人吸些氧气。

治疗脑动脉瘤没有特效药物

    客观地说,没有药物能够彻底治愈脑动脉瘤,因为它是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在先天发育的过程中发生异常,任何药物不能把瘤子消除。脑动脉瘤患者也可以吃药,但药物的作用是缓解脑动脉瘤所导致的各种症状,比如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以用药物降低脑内压力,让血肿快速溶解。也就是说,药物是只针对症状,不能解决脑动脉瘤本身。

 



    

  上一篇:新民晚报等:受助女孩来沪感谢白衣天使 下一篇:解放日报:“头发丝”血管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