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重建”解除脑动脉瘤危险 毛颖教授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2013年4月19日 A1叠0203:A1叠0203-新闻热点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贺天宝/吴瑞莲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便会导致严重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毛颖教授创新性采用“血管重建”技术,可拆除难治型脑动脉瘤 “定时炸弹”。这为以往无法接受介入和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九成以上患者经此治疗可彻底治愈。今天,他以攻克神经外科领域顽症的多项关健技术突破,站上今年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领奖台。 据介绍,脑动脉瘤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中占第三位,仅次于脑梗死及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在40至60岁人群中高发。脑动脉瘤就像颅脑内的“定时炸弹”,平日毫无征兆,可一旦破裂便会导致严重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毛颖教授表示,脑动脉瘤的死亡率为48%,三分之一的病人往往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而过去对于这一疾病,治疗手段以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虽然大部分脑动脉瘤患者能够因此得到有效治疗,但仍有10%的患者因为病情的复杂性,既不能开刀也无法介入,医生只能表示无能为力。由于无法实施任何救治措施,这些病人五年内脑动脉瘤的破裂几率达到50%。挽救这部分患者的生命,成了毛颖教授心头的一件大事。 思来想去,大脑搭桥成了唯一的办法。毛颖教授表示,在脑部搭桥手术中,医生会先进行颅内外动脉搭桥,然后再将颅底巨大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全部切断将瘤体孤立,这样可使已断血流的巨大瘤体自行逐渐萎缩,从而达到解除瘤体对神经压迫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彻底解决瘤体随时可能被“引爆”的危险。可是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虽然脑的体积占不到人体的2%,但是它的血液需要量却是全身的25%,再加之脑血管比较纤细,一般在1mm左右,脑部搭桥到底要从哪里搭、用哪根血管来搭才能既解决供血需求,满足长度要求,又能和脑血管相匹配呢? 据了解,1965年,有个瑞士人为救治脑瘫的实验狗便利用了脑部颞浅动脉在狗的脑部进行搭桥,结果手术获得成功。自那以后,用颞浅动脉搭桥成为脑搭桥的一种潮流,但是20年后,当人们重新回访那些曾经接受搭桥的病人却发现,许多人在搭桥之后仍然发生了血管堵塞。毛颖教授指出,这是因为颞浅动脉流量有限,每分钟血流速度只有5-15毫升,而大脑中动脉需要血流平均为每分钟100毫升。 毛颖教授于是便开始在全身血管中寻找更粗的血管做供血源头,下肢的大隐静脉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大隐静脉不仅取材方便、血管够长、血流量也足,这个选择看似很好,但经过研究发现,由于大隐静脉仍比脑血管要粗,匹配性不佳,血管堵塞现象依然常常发生。此后毛颖教授又经过多次研究,发现手腕部的桡动脉无论是在血管长短粗细,还是血流量方面都是目前最为适合的移植血管。那么少了桡动脉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吗?毛颖教授又同医院手外科、骨科等专家讨论分析,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大部分人即使没了桡动脉也不要紧。此外,由于管壁较厚,桡动脉也容易缝合,匹配性高了之后闭塞率也就低了,而且桡动脉不仅取材方便,并发症也少。 不过,因为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血流量各不相同,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医生不仅得先对患者的代偿机制进行个体化判断,而且还要为病人“量身定做”手术方案。毛颖教授介绍,每次手术的前期准备时间总要大大超过手术的实施时间,据了解,至今,毛颖教授创新性采用 “血管重建技术”已为436例难治性动脉瘤病人完成手术,手术优良率达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