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解放日报:医学界的“福尔摩斯”——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 2013-02-05 ]
 
 

医学界的“福尔摩斯”

——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

2013年2月5日   04:04-科教卫新闻·体育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翁心华教授在会诊病人。(左二) (资料照片)


  
    “发热待查”,是许多感染病人最为常见的病史记录。若病因迟迟不明,简单的发热也可能成为疑难杂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翁心华教授,从事感染医疗半个多世纪,治愈了包括“发热待查”在内的无数疑难杂症病例。因此,翁教授有个外号——我国医学界的“福尔摩斯”。前不久,翁心华荣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

病因常藏在蛛丝马迹中

    “福尔摩斯”是怎么看病的?翁心华的“秘籍”是反复询问病史、仔细观察。他总说,“病因常藏在蛛丝马迹之中,一不小心,线索就会从眼皮下溜走。”

    几年前,一个四十多岁的男病人因常年低烧前来求诊。翁教授几乎把他所有生活细节“底朝天”地问了一遍,从平日喜欢吃什么,到日常去哪些地方……然而,疾病 “蛛丝马迹”还没现身,翁教授不死心,“您把衣服脱了,让我看看身体上有何异样?”病人照做,结果大为吃惊:睾丸肿大得堪比常人一倍。答案渐渐鲜明,原来,病人当年在西北住过几年,负责接生小羔羊,从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随后的检验结果证实了翁教授的初步诊断,病人感染了罕见的布氏杆菌。用了两种最基础抗生素后,效果立竿见影,持续低热就此消失。

    类似例子,在翁教授的门诊不计其数。他说,“高科技时代,医生的基本功更不能偏废。扎实的问诊、广博的知识、严谨的临床思维逻辑,永远是医生最好的‘武器’”。

    发热一个月、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的病人,眼睑上的小小瘀点,没能逃过翁教授“法眼”,最终纠正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用药三天后出院;下颌骨剧痛、被诊断为骨髓炎的病人,经细致问诊,发现发炎竟源于补过牙的下颌骨有异物,拔掉牙齿后不治而愈。

医生就像救火队员

    感染科医生常年与细菌病毒 “打交道”,职业风险可想而知。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突袭。刚从澳大利亚开会返沪的翁教授收到紧急任命,成为上海市防治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不漏诊、不误诊——这也许是对医生的普通要求,但在当时却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担当。因为对传染病有着科学严谨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翁心华领衔的专家咨询组明确,“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确诊病人,积极治疗;不符合的疑似病人,逐个观察、排除。不能漏诊一例,也不能将普通病人误诊为非典。”上海专家咨询组最终不负使命:非典肆虐之时,整个上海仅发生8例输入性感染,无一例医源性传播病例,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

    回顾那场“战役”,翁教授坦言,明确诊断标准,在控制非典疫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会害怕被传染吗?”老先生哈哈笑了,“那是一种本能,谈不上害怕不害怕,就像火烧起来,救火队员要去灭火一样。”

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翁教授为人低调,几度回绝采访邀请,最终答应下来。他先带着记者前往华山医院哈佛小楼二楼。静谧走廊里,我国感染学界奠基人戴自英、徐肇癑两幅专家油画默默诉说历史。“这是我的两位恩师,如果没有他们,不会有我今天的半点儿成绩。”年届古稀的翁教授在老师画像前,流露出虔诚与崇敬。

    上世纪60年代,成绩优异的翁心华被分配到华山医院感染科。初进科室,他倍感幸运,“戴先生的老师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弗洛里教授,因发明青霉素而荣获诺贝尔奖。”恩师的点点滴滴,为他日后行医带来极大影响: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需要用粮食作原材料的四环素产量一落千丈,恩师戴先生一头扎进实验室,研制出人工合成四环素,解决了窘境,无数百姓得益。恩师徐先生在治疗血吸虫病人的过程中采用注射锑剂,但锑剂进入体内后可能突发病变,徐先生为方便全程观察,索性搬张床睡在病人旁边。

    当年,戴先生告诫青年翁心华四句话,“感染科医生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而今,他用这四句话来教导弟子。他“排兵布阵”的人才梯队,已开花结果:弟子王明贵教授已成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在耐药细菌机制方面获得了创新发现;张文宏教授,牵头包括结核耐药等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课题;卢洪州教授,成为上海市甲流专家组组长,致力研究艾滋病防治领域新进展。

    翁教授感慨,“小时候我在爸爸诊所,看到一批批穷苦百姓因为患上疟疾、天花就此丧命;今日面对传染病,我们再也不像当年那般束手无策了。这是整个人类的福祉。”

 


  上一篇:东方早报:传染病的新问题 下一篇:人民日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吴志英: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