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东方早报: 顾玉东:拯救人类的手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 2013-01-15 ]
 
 
在手外科领域,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作为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顾玉东在手外科领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顾玉东是世界上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第一人;他首创的“第二套供血系统”,使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他突破医学禁区,用伤者健侧的颈七神经修复瘫痪的手臂获得成功。

  在手外科领域,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作为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顾玉东在手外科领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用他的话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手的高度灵活是和脑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常做手部动作能让手指更加灵活,也可以锻炼大脑,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顾玉东

  1937年出生,山东省章丘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手外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手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等职。

  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擅长手外伤修复与再造,手麻、肌肉萎缩、周围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在华山医院手外科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张各种手势的招贴画格外引人注意。这是顾玉东在瑞士洛桑访问一个手博物馆时,馆方送给他的。

  “人类的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其特殊性就在于拇指的对掌对指,如果拇指被夹掉,手的功能就丧失50%。那么,怎样给患者再造一个拇指呢?”顾玉东伸出拇指,做了一个对指对掌的动作,“我们想到了人体上与拇指最像的脚趾。”

  在手外科领域,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作为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顾玉东在手外科领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他是世界上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第一人;他首创的“第二套供血系统”,使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他突破医学禁区,用伤者健侧的颈7神经修复瘫痪的手臂获得成功。

  顾玉东总在各种场合重复这句话,“恩格斯说过,‘手成为特殊的劳动工具,是猿类进化到人的重要特征’。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脑会思维,双手去创造。人的大脑之所以有创造性的思维,全赖于双手的实践。”

  

用足趾再造拇指

  “手有19块小肌肉,这19块小肌肉的灵活运动,可以诞生出无数伟大的创造。美国《普林斯顿科学文库》里,一个叫皮内尔的教授写过一本科普书《手》,他说手部能做75万个动作姿态,比一本牛津大辞典的词还要多。”这一双手,顾玉东研究了数十年。

  51年前,因为组织安排,原本想在心血管内科大展拳脚的顾玉东,被意外地毕业分配到华山医院骨科的一个分支——手外科,当时这个刚刚起步的学科,只有杨东岳教授和秘书两人。

  1966年2月13日,顾玉东迎来了从医生涯的第一个“第一”,他参与了杨东岳主持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在此之前,国外已有医生尝试过拇指再造,但是用伤者自身的脚趾来重建手部功能还是世界首创。此后,接连做了5例拇指再造手术,均获成功。

  顾玉东说:“1963年,陈忠伟教授开创了断指再植手术的先河,在显微镜下将断指中1.2毫米粗细的小血管重新接好,让断指重新获得了生机。而我们的手术则将手外科从断指再植发展到手指再造阶段。”

  然而,接连成功了5例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被“文革”中断了。顾玉东和他的导师杨东岳被下放到上海郊区。

  1972年,中美建交,美国医学专家点名要看华山医院的拇指再造手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顾玉东和杨东岳回到了手术台前。“当时的团长哈瑞·邦克说,他们从1965年开始做动物实验,直到来华之前才成功。我当时就告诉他,我们做了5例全部成功,他感到非常惊奇。”

  

第二套供血系统

  1972年随后的9年时间,顾玉东跟着导师杨东岳做了近100例足趾游离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达到93%,但仍有7%的失败案例。

  1981年3月的一天,一名因工伤折断拇指的19岁女孩从大连来到上海,希望在华山医院手外科接受拇指再造手术。当时杨东岳身患肝癌,这成为他最后一台手术,然而手术的进展非常不顺利。

  伤者的足背动脉血管变异,直径不到1毫米,由于血管口径太小,一旦出现痉挛,管腔就会关闭,造成供血中断,足趾坏死。此前顾玉东参与的近100例手术中,有4位患者存在血管变异,他们之中只有一人手术成功。

  手术到底要不要进行下去?顾玉东走到手术室外,向女孩母亲征询意见。在女孩母亲的坚持下,手术继续进行。手术结束后,杨东岳就住进了医院,把病人全权交给顾玉东。然而,奇迹没有发生,女孩新造的大拇指每况愈下,由红色渐渐发白、变紫,最后变成了黑色。

  虽然家属一再表示理解,但顾玉东却无法原谅自己。“医生的职责就是给病人解除痛苦,现在手指没好,还少了一个脚趾,等于增加痛苦。医生的职业不能拿百分比来算的,就是99%的成功,那个1%的失败对那个人来说,也是100%的失败。”

  于是,他钻进了解剖室,甚至拿病人坏死的足趾反复研究,经过5年间对数百例手术的分析总结,顾玉东终于攻克了血管变异的难题。

  “有细的,就一定有粗的,背面细,底面就粗。第一跖骨背动脉细,第二跖骨背动脉就粗,它是辩证的。”自从发现这一规律后,但凡手术中碰到血管小于1毫米的患者,顾玉东就一定要多找一根粗的血管,保证足趾移植后的供血万无一失,这就是他首创的“第二套供血系统”。

  有了这个方法,只需多加两小时,一个脚趾就等于有了两个发动机,一个坏了还有另一个,双重保险。

  后来凡是做两套供血系统的手术,没有一例失败。顾玉东也因此在1987年第一次获得了国家进步二等奖。

  

修复臂丛神经

  手外科的发展,离不开神经移植方面的研究。

  在人的颈根部有一组神经,叫做臂丛神经,它由颈5、颈6、颈7、颈8和胸1五根神经组成,是大脑和手部的中转站,支配着手臂和手指的一切活动。臂丛神经一旦损伤,患者的手和手臂会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产生非常严重的残疾。臂丛神经损害高发于年轻人,车祸尤其是摩托车车祸,极易碰撞头部、颈部,导致臂丛神经阻断。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被当作不治之症。

  到了1970年代,显微外科逐渐兴起,各国手外科医生开始设想,能否切断患者身上的一根受影响较小的神经,来移植并修复受损的臂丛神经?顾玉东在探索治疗臂丛神经撕脱100例后,发现臂丛神经前面有一根神经叫膈神经,能否用膈神经来代替臂丛神经?

  他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肺结核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就有切断膈神经来让肺萎缩得到休息的治疗方法,这说明拿掉一根膈神经并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还曾有将膈神经移植到肌皮神经上,原来僵死的二头肌可以重新活动了。”

  于是,1970年8月6日,顾玉东做了世界第一例膈神经移植手术,用膈神经来修复臂丛神经撕脱的患者。如今,这一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84.6%的有效率。他说,“到目前为止,在代替臂丛神经的各种方案中,膈神经是再生能力最强的,因为膈神经是日日夜夜工作的,所以它长得最快,人一呼吸膈神经就长下去。”

  医学领域中,总会有新的难题出现。1986年,佳木斯一个年轻人骑摩托车遭遇车祸,肋骨撞断,臂丛神经、膈神经全部撞断,肋间神经也不好用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所有可用的神经都已损坏了,无法救治了。但是,顾玉东没有放弃,他从24年来的上千例臂丛神经手术记录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臂丛神经中的颈7神经断掉,对手部功能并不影响,虽然这与书上的描述大相径庭,但他抓住了这个规律,一个全新的手术方案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从病人的健侧手臂中,取出一根颈7神经借给患侧,使瘫痪的手臂重新恢复功能。顾玉东把这个大胆的方案做了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成功后他为这名患者做了同样的手术。

  这又是一次向医学禁区发起的挑战,一旦失败,意味着患者的两条手臂都将丧失功能。手术结束后,他一宿没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医院,看到病人的手部恢复功能,而且好的手没受影响,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臂丛学术大会在瑞士洛桑举行,顾玉东的关于“颈7神经根移位”的报告让全体代表震惊不已,他们纷纷问顾玉东,是怎么想到用健侧神经的?哪来的胆量如此冒险?顾玉东说,“我不是有胆量,这不是胆量能解决的问题,我是1000例临床实践的总结。”

  现在全世界都在用这一技术,解决了臂丛神经的修复问题。

  

手外科学的“猜想”

  顾玉东的大胆创新,来自于成千上万例临床经验的总结。五十年来,他为每一个经手的患者建一张卡片,把每一个值得深究的细节纪录在一张张小卡片上。

  一张张不起眼的卡片,顾玉东把玩了50年,那些让世人震惊的创新成果,就是从这些浩繁的卡片里找寻最初的火花。顾玉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单独的病例,我把他们的情况定期梳理,就会发现这些病例中的共性,把这些共性总结出来就成了规律,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向矛盾的普遍性转化的过程。创新不是凭空想的,创新是建筑在你日日夜夜的积累上,科学的积累就是创新。”

  1937年,顾玉东出生在山东章丘一个普通的家庭,幼时饱受战乱之苦,全家从山东逃难到上海。1947年的一个晚上,十岁的顾玉东因脑膜脑炎突发高烧抽筋而不省人事。医院值班医生急忙把一名年资较高的王医生从家中叫来。救人心切的王医生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他没顾上自己的疼痛,赶紧爬起就直冲病房,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早上8点,总算缓解了顾玉东的症状,而当时医生自己的脚趾已经骨折了。从此,医生形象就在顾玉东的心里扎了根。报考大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

  1961年,踏上工作岗位的顾玉东又找到了新的榜样,那就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顾玉东在手外科立下一个制度,每年的年终要颁发以“白求恩”命名的各种奖项,每年在白求恩诞辰纪念日的这一天,全科室的人都要学习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

  如今, 75岁高龄的他仍向着手外科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

  他说,手外科发展到今天,还面临着一个难题:由于神经生长速度很慢(成人一天长1毫米,儿童一天长2毫米),移植手术后,一条瘫痪的手臂要完全恢复知觉,大约需要两年时间,而到那时,手部的19块肌肉早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萎缩了,病人的手指不能作出精细灵巧的动作,因此恢复和重建手内部肌的功能至今仍然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按照“猜想”,可以通过两大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加速神经再生的速度,使神经生长速度快5到10倍,才能赶上手内部肌肉萎缩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延缓手内部肌肉的萎缩。100年来,全世界围绕这个问题不断探索研究,现在国外还在搞神经生长因子,以加速神经生长速度。

  “我这个人不喜欢跟着别人走,人家走过的路,我不去重复,我觉得可以利用中医中药来加速神经生长。当然,这个课题不是那么简单,可能要奋斗一辈子。”顾玉东又做了经典的“对掌对指”手势,“对掌对指是手内部肌的功能,但是这个手势却表示数字零,所以,我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还没有做到这个零,我希望我的学生,希望一代一代后来人,为手内部肌而奋斗!”

 

◎ 医者的身体

自创手指操 练手又健脑

  75岁的顾玉东华发光洁,气色很好,虽然不经常上手术台了,但他每天的工作仍然是忙碌的,每周二和周四都会去查房、会诊。如果周六有时间,也会去查房。

  “手术让年轻人去做,我现在主要是查房,随时解决疑难病例。”顾玉东查房有个规矩,要求医生在病人的床边,一字一句地读病历,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病历写得不认真。

  “对病友的同情心,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同志的团结心。”在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一直倡导这“四心”。华山医院手外科教授劳杰回忆,大年初一早晨查房时,顾院士首先问病人,“年夜饭吃了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看了没有?”

  顾玉东说:“要与人为善,要有大爱,任何事情要从爱出发,不要有仇恨,即使他对我有意见。因为有了仇恨,或者不良的心理,都会抑制人类的代偿功能,对身体有害。”

  在一次为病人手术的时候,顾玉东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自己的儿子出了意外,前臂骨折,送到了自己所在的华山医院急诊室。虽然内心焦急万分,但他却没有离开手术台半步。手术结束后,顾玉东匆匆赶回家,却发现儿子的手臂疼痛难忍,临床经验告诉他,这是罕见的“沃克曼挛缩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导致终身残疾,甚至可能截肢。经过处理,儿子渡过险关,但手臂却伸不直,因为这件事,顾玉东总觉得对儿子有所亏欠,但对自己的选择,他却从来没有后悔。

  在生活中,顾玉东则相当低调,以“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为准则。他每天早晨都会自己动手做家务,擦桌子、擦窗户,既打扫了卫生,又锻炼了身体,“一定要大幅度的动作,这样才有运动效果。”在饮食方面,他则以素为主,“饮食与消耗要成正比,现在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大鱼大肉要少吃。”

  能保持灵巧双手和敏锐思维,顾玉东还有一个绝招——自创“手指操”。他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活动手指,晚上散步时也是操不离手,“指尖是最灵敏的,手指操让十指指尖接触,常做能让手指更加灵活,也可以锻炼大脑,中老年人经常活动手指关节刺激手掌,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具体动作是:将小指向内折弯,再向后拔,做屈伸运动10次。用拇指及食指抓住小指基部正中,揉捏10次。将小指按压在桌面上,用手反复刺激之。双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然后突然猛力拉开。刺激手掌中央(手心),每次捏掐20次。经常揉擦中指尖端,每次3分钟。每天可在上述方法中选择2-3种交替使用。

  

◎ 提问

如何保护“第二大脑”?

 

  身体周刊:为什么说“手是人类的第二大脑”? 为什么手动得越频繁,思维会变得越敏捷?

  顾玉东:手是人类神经感觉最为丰富最为敏感的部位,神经纤维也最集中。

  从比较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组的检测结果显示,大鼠和人在基因结构上大体相同,仅有3%的差异。但在手拥有神经纤维的数量上差异却极大。大鼠前爪上有3万根神经纤维,而人手上有100万根,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的。人也因此具备了最复杂、最特殊的功能——手和脑的联系与互动。

  最近有瑞典专家研究了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活动简单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但在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相对增加了,就有利于思维的敏捷。这证明了手和脑之间的密切关系。再从人的大脑皮层显示的信息来看,手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面积是最大的,几乎达到1/4到1/3。因此,手的高度灵活是和脑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度进化的结果。可以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

  上海有一位中学教师,配合教学在学生中做过一个夹筷动作的实验。结果发现,这个动作做得正确与否,与学生成绩的高低呈正比关系。做得正确的学生成绩均较好,而做得不正确的,成绩往往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手和动脑的关系,说明现在提倡动手教育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动手后脑循环会发生改变,手的动作形成大脑新的兴奋点,产生一个新的联系,有利于理解,有利于记忆,有利于思考。因此,人们应注意养成习惯,即使是在看书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动动手指,以利记忆。

  现在不仅提倡动手教育,还应提倡动手休闲。最好的休闲不是躺在那里不动,最高级的休闲是动手休闲。比如,自己动手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总之,要在休闲这个字眼上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休闲的时候是好好动手、进行各种手指运动最合适的时候。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非常重要。凡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都得从动手开始。

  身体周刊:现代人常用电脑、手机,会导致哪些手部疾病?应如何预防?

  顾玉东:某些人由于职业或习惯,常常会做手腕部位重复劳动,尤其是手腕需要过分弯曲和背伸的人,如电脑操作员、钢琴家、包装工人、教师、编辑、记者等,特别容易患腕管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手指麻痛,手指活动不灵活,以夜间麻醒为特征。

  据调查显示,中老年女性易患此症,且女性发病几率比男性高3倍,因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

  对青年女性来说,发病的常见原因还有妊娠、分娩、哺乳等,因为在妊娠、哺乳期的前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代谢和内分泌变化,导致手腕部滑膜过度增生,腕管内内容物增多,使这条“隧道”更为拥挤不堪,继而压迫娇嫩的正中神经而产生腕管综合征。

  此外,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失调的患者得此病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

  预防腕管综合征,自我护理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坐势,不论工作或休息,都应该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势,要尽量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过度伸展。

  职业人群应尽量将工作环境搞得舒适些,使腕关节不要过分用力;伏案工作人员应把椅子调整到最舒适的高度,坐下时双脚正好能平放在地面。

  每天大部分时间以电脑为伴的职业人群,一定要控制每天使用鼠标的时间,注意更换不同的手姿,应让屏幕处于视线水平或稍低,文件应放在文件夹上,必要时可用手腕托架。头部不要前倾,上身挺直,不要低头。每隔0.5-1小时,应该站起来休息一下,甩甩手、按摩和伸手指,做一做握拳和放松动作,使手部的各关节都能得到放松。

  一旦出现了手麻、手痛,特别是出现夜间麻醒的情况,一定要找手外科专科医生诊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上一篇:解放日报:看病更方便了 费用也降低了—... 下一篇:健康报:医界三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