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文汇报:为精确打击致病菌“导航”
 
  来源:文汇报  日期:[ 2012-09-12 ]
 
 

努力找出患者体内致病菌、确定哪种药物最有效,华山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技师好比战地侦察兵

——为精确打击致病菌“导航”


  本报记者 陈青

  因为每天总有许多患者跑来做心电图、内镜等各种检查,华山医院医技大楼的不少楼层很热闹,连电梯也格外拥挤。但5楼显得冷清,电梯口左侧的玻璃门旁,一块白底蓝字的牌子上写着“微生物实验室”,门禁装置更给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刷了两道门禁卡,换上白大褂才进去了。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蒋晓飞博士告诉记者,你在这里看不到患者,代替他们来就诊的,是各种标本。我们有7位技师,透过血液、痰液、脑积液等努力寻找着患者体内的致病菌。
  微生物实验室的技师们好比战地侦察兵,他们及时准确地摸清了敌情,临床医生看到检验结果,就能选对抗生素,发起精确打击。
  
标本合格,检验结果才可靠
  验血,化验样本该怎么抽取?大多数人看重护士“一针见血”的功夫,而几乎没人关注,护士进针时,自己手臂上为消毒而涂的碘酒是否已干。正是这个极易被忽视的细节,极易使红细胞遭破坏产生溶血,继而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取得合格的标本,是获得可靠检验结果的先决条件。微生物实验室取标本很有些讲究——比如抽血,要求被采血人坐着或躺着,不可以站着,因为人站立时,血液中的成分会浓缩,蛋白、钙、镁等指标会偏高。采集血培养标本,更要从病人的左右手分别抽取,这才能保证细菌培养的“阳性率”。
  整体来说,检验质量取决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大环节。蒋晓飞说,有关调查分析显示,70%以上的问题出在“分析前”,“眼下标本采集、传送等分析前环节,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
  针对这个软肋,华山医院检验科研究了“分析前”的每一个细节,而后制订出《标本传送规范》,对负责此事的工务员做了专门培训,包括各类标本试管都要塞上盖子,以防倾倒;要每天关心气温,一旦室外气温超过人体的正常体温37℃,就必须在标本专送箱内放冰袋,确保“新鲜度”。
  每年新护士上岗前,检验科也会为她们做正确采集标本的专项培训。
  
细菌各有所好,培养基要选对
  “要从各种标本中找出细菌,必须了解各类细菌的习性,然后‘投其所好’,选用恰当的培养基。”蒋晓飞说,最有临床价值的“血培养”,培养基通常以大豆酪蛋白为基础配制,业内人士称之为“肉汤”。
  现在绝大部分培养基都可以从市场上采购到,但掌控“肉汤”与血样本的比例,仍是个得自己动手做的技术活儿。蒋晓飞打了个比方,“这好比煮饭,水与米的比例要恰当,水少了会烧出夹生饭,水多了又成烂饭。比例不当,会直接影响细菌的生长。”
  做完这一步,实验室技师便将血样本放进血培养检测仪内。在随后的24小时里,一旦发现细菌生长,仪器便会自动报警提示“阳性”。借助信息化技术,“报阳”提示同步发送到技师的手机和电脑上,随即转告送检医生,提示医生检视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检测仪中5天内没动静的样本,便是我们常在化验报告上看到的“阴性”,通俗地说,就是未检测到细菌。
  也有例外情况。对于一些“阴性”报告,送检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会提出异议,怀疑可能存在少见的、生长较慢的细菌感染;检验科技师便会让血样本继续留在检测仪内“再培养”,耐心地等待细菌生长。
  孵化出的待检菌种被分离、取出、提纯之后,被接种在红色“血平板”上。“血平板”的外观极似大号的圆形粉饼盒,底部是一张看似普通的“纸片”,其实它的专业名称是“营养琼脂平板”。实验室技师们有时还必须自己动手,给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种类“开小灶”。如每周一次用羊血制作的“巧克力培养皿”(因颜色与巧克力相近而得名),专门用来检测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需要“富养”的菌种。
  被接种在“纸片”上的菌种,再次被送入37℃的孵化箱。16-18个小时后,“纸片”上便可以用肉眼看到类似蚕宝宝撒下的籽,“这是上百万细菌聚集而成的菌落,我们拿它们来做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磨砂玻璃”和“透明玻璃”
  药敏试验的第一步,技师挑取“纸片”上的纯培养菌落,置于装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随后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将其涂布于整个培养皿的表面——此时用的培养皿,底板为淡乳黄色。
  最关键一步是贴药敏纸片,这要做得非常精准,因为纸片贴下去就不能揭起。每个平板上必须贴6张纸片,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抗菌药物;每张纸片间距不小于24毫米,纸片中心距培养皿边缘不少于15毫米,6张纸片必须在待检菌接种后的30分钟内贴完。
  24小时后,6张小纸片旁边将分别呈现大小不同的圆圈,有的看上去像“磨砂玻璃”,有的像“透明玻璃”。蒋晓飞解释:透明,说明细菌对最靠近的小纸片上的抗菌药物敏感;磨砂,则可能是发生了耐药反应。最终确定何种细菌对何种抗菌药物最敏感,还要用游标卡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微生物实验室技师都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仅要能识别各种细菌的形态,还要能从众多细菌中一眼识破致病菌。人体有皮肤、鼻咽、肠道、泌尿等四大细菌库,许多细菌与人和平相处,并非致病菌。通常链球菌呈链状,葡萄球菌外表与葡萄相似……而识别更多的细菌形态要靠多多观察来不断积累能力。
  蒋晓飞说,目前出具一张药敏试验报告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他领衔的团队正在研究一种“无需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相信新技术将能更有效地帮助人类打败致病菌。
 
 

对症“药制”


  王明贵 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感染科副主任

  导致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如今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和医疗水平提高,寄生虫病已较少见。
  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原本最好对付的细菌,现在却变得越来越难弄。上世纪80年代是人类研制抗菌药物的黄金时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平均每年批准3个抗菌药上市,而今2-3年才有一个新的抗菌药上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超级细菌”。
  临床医生治疗众多“发热待查”的病人,分两个阶段:一是经验性治疗,根据症状用广谱抗菌药物;二是目标治疗,根据微生素检测报告,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敏感的药物,调整治疗方案,对症“药制”。
  微生物实验室为人类赢得与细菌的战争起着支撑作用:从细菌培养到药敏试验,好比为出征的临床医生“导航”,及时纠偏;精确打击致病菌,患者就能少花冤枉钱、快点治好病。
  “头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皮厚(皮肤科)、手长(手外科)、抗感染能力强(感染科)”是华山医院的特色,这其中微生物实验室有着重大贡献。眼下,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限抗(生素)令”的执行,各医疗机构相信都会大力推进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

 

  上一篇:新民晚报等:华山医院西院上午奠基 下一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