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权威报道 服务社区医生 夏天到了 学点常见皮肤病疗法
本期主题: 夏季皮肤病 主讲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教授 方 栩 方 栩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全国银屑病学组成员兼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银屑病研究会委员,《皮肤科世界报告》(即《皮肤科时讯》)专家编委等职。 每到夏季,皮肤科门诊量就会激增。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日光照射强烈,环境中动植物都处于旺盛的繁殖期,加之人体大量出汗、皮肤的暴露部位增多等原因,使得夏季成为皮肤病的多发季节。本版请专家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诊治方法。 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病 日晒伤 冰牛奶湿敷 日光中UVB 过度照射(超过红斑量的)后皮肤发生的一种急性损伤性反应。发生于春末夏季、外出旅游时。日晒2~12小时发生,日光强、时间长、个人皮肤敏感性高,皮损出现提前。 表现为鲜红的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有灼痛感,数天后红斑水肿消退,继之脱屑和暂时性色素沉着。严重者也可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如发热、寒战、恶心、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夏季的上午9时~下午3时阳光最强烈,过度暴露就会引起晒伤。皮肤色素有防光作用,因此肤色浅的人种在夏季中午15分钟的日晒可能就是过度暴露。 UVB大多数被臭氧层阻隔,比UVA少100倍,UVB造成红斑反应的能力比UVA强1000倍。UVB照射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加强,海拔每增高300米,照射强度增加4%。UVA被沙、冰雪、混凝土表面、房顶、白色平台反射,强度较UVB更强,因此UVA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导致晒伤。(参见图1和图2) 紫外线照射后的红斑主要是血管扩张,表皮细胞受刺激引发炎症因子,介质为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 日晒伤的防治方法:避免过度直接光照射,采取物理性遮光(衣物、遮阳伞和宽檐帽),如蓝色牛仔裤防晒因子是50~60(SPF即阻挡UVB的辐射效率);防晒霜,防晒霜有物理性(二氧化钛)、化学性(对氨基苯甲酸等)和生物性(维生素E)遮光成分,具有这三方面的防晒制剂较好。注意选用同时阻挡UVA辐射的防晒霜;晒伤发生后局用冷湿敷(冰牛奶),外涂激素或前列腺素拮抗剂,如吲哚美辛溶液,严重者可服用抗炎药。 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 勿外涂激素 多形性日光疹发生在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突出部位、颈部、手背、前臂伸侧,出现水疱红斑,或丘疹,或斑块,或丘疱疹一种皮疹,与季节、光照有关,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间隙性反复发作,瘙痒明显。个别患者出现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指标。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在日光暴露部位的一组慢性皮炎和湿疹性皮肤病,多见于室外工作的中老年男性,皮损分布形态与日光照射一致,表现为成片的丘疹、斑块状,渐增厚成淋巴瘤样,瘙痒剧烈。病理可表现为假性淋巴瘤。 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防治方法:严格避免日光照射,使用高效和广谱遮光剂;外用止痒消炎药物,面部尽量不要外涂激素,如多塞平乳膏、吲哚美辛溶液、他克莫司软膏等;按病情严重程度依次选用内服药:烟酰胺和β胡萝卜素、羟氯喹或雷公藤或反应停、强的松、硫唑嘌呤。 光敏性皮肤病 吃菜要适量 由于化学性、植物性等物质引发的日光性皮炎,包括有光毒性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光毒性或过敏性药物反应等。 表现为曝光部位晒伤样的红斑,可伴有全身不适的症状。 光敏物质有以下几类: 药物类 磺胺、氯丙嗪、双克、璜酰脲、乙胺碘呋酮、四环素等100余种。 化学性物质 煤焦油、沥青、杀虫剂、含有香料的化妆品、清洁剂等。 植物性 漆树、补骨脂、当归、无花果、芹菜、紫云英、灰菜、茴香、菌菇、香菜、柠檬、柑橘、芥菜等。 光敏性皮肤病的防治方法:避免光敏物质和日光直接照射;每种蔬菜不宜一次进食量过多,经常变换品种。 湿热引起的皮肤病 痱子 至少有四种 包括红痱、白痱、脓痱、深痱等,其中红痱最为常见,表现为刺痒,搔抓后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如脓疱疮、毛囊炎、疖子等,尤其在额、颈、躯干等处为甚。白痱(晶痱)呈针头大小、浅表、透明水疱,无自觉症状,疱壁薄、易破,或很快干涸成为菲薄的鳞屑,常见于大量出汗、卧床不起、高热、手术后体虚者,好发于躯干、受压部位。 大量汗液导致表皮细胞肿胀,压迫汗腺导管和开口,汗液无法排除体外,形成汗腺或导管破裂,就会长痱子。由于汗腺或导管破裂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白痱位于角质层,红痱在表皮深层的棘层,深痱发生于真皮上部。 痱子的防治方法:关键是改善湿热环境,加强通风、降温措施,减少出汗;衣着宽大、勤换,保持皮肤清洁,常用温水擦洗,干毛巾擦汗;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清凉消炎的粉剂、搽剂,如痱子粉、花露水。红痱可应用含低效激素的外用药。深痱选用青黛散加麻油调搽。 夏季皮炎 食物可化湿 持续高温闷热环境引起的热性皮炎,多见于成人。表现为红斑,形成密集成片的丘疹、丘疱疹,以双胫前为多见,瘙痒显著。随着气温和湿度降低,皮损改善消退,会有色素沉着。 夏季皮炎的防治方法:保持环境通风散热,皮肤清洁干燥;外涂清凉消炎止痒制剂,服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啶);中药和食物宜清暑化湿(暑热脾湿蕴蒸肌肤所致)。 微生物引起的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避免错用药 真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25~28℃)和湿度,因此夏季真菌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手足癣、体癣、股癣表现为红色的丘疹、水疱,渐渐向四周扩展成环形或半环形,瘙痒明显,常引起细菌继发感染。患者往往由于错误地外涂激素药物,使病情加重。 花斑癣(汗斑)表现为褐色或浅色斑,无炎症。念珠菌感染表现为浸渍发白糜烂。 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正确用药,避免用药过度刺激和加重疾病;消毒衣物,防止再感染和传染。 细菌性皮肤病 多见于儿童和糖友 夏季多见于儿童和糖尿病患者。儿童皮肤柔嫩,擦伤和瘙痒性皮肤病引起细菌入侵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肤表面的生化变化、菌群平衡失调也会引起感染。 表现为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如脓疱疮、毛囊炎、疖子、丹毒等,严重者会发生全身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急性肾炎。 细菌性皮肤病的防治方法: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和剪指甲;避免皮肤破损,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时隔离病儿进行消毒治疗。治疗外用内服抗生素。 虫咬类皮肤病 切勿抓挠 由昆虫、蚊、毒蛾、毛虫、螨虫等叮咬而引起,皮肤出现瘙痒性的丘疹、风团、红斑、水疱等。 昆虫中蛾类幼虫身上大量的毒刺或含有微量毒液(内含组胺类物质、斑蝥素)的毒毛随风雨飘散,刺伤皮肤引起毛虫皮炎,这类毛虫主要有桑毛虫(桑毒蛾)、松毛虫(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等)、茶毛虫(茶毒蛾)、刺毛虫(黄刺蛾、青刺蛾)。 隐翅虫常栖息于田地树林中,皮肤接触隐翅虫毒素后产生发疱的炎症反应。 螨虫皮炎是螨虫叮咬或由于接触其分泌物、蜕皮都可引起的皮疹,螨虫极小不超过2mm,但其种类多达数万种,繁殖快,遍及整个大自然。能引起皮肤炎症反应的常见螨虫有: 蒲螨 广泛存在于草丛、谷物、草垫和稻麦秆堆中。 革螨 在鸟类和啮齿动物身上,包括皮刺螨和禽刺螨。 粉螨 多见于面粉、干果、乳酪及干肉等处。 恙螨 (沙螨)生活于潮湿浅表土缝中。 此外,螨虫还传播感染性疾病,如立克次体病、野兔热、流行性出血热等。 虫咬类皮肤病的防治方法:野外工作、外出旅游,尤其是在树林、杂草丛生或潮湿处,应减少皮肤暴露,或在皮肤暴露处涂抹防虫药物;被虫咬后,可外用清凉止痒制剂,如炉甘石洗剂、风油精、花露水等,也可外涂激素,必要时加服抗组胺类药物,另外要注意切勿搔抓,以免感染。 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 拖鞋可成致病因 夏季皮肤暴露部位增多,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机会也多了,如在拖鞋、金属皮带扣、席子、桌椅、清凉油等接触部位出现皮炎。 接触性皮炎的防治方法:一旦出现局限性的红肿,就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停止接触,治疗皮炎。 汗疱疹 好发手掌部 发生于手掌部位的非感染性水疱性皮肤病。与过敏体质、感染病灶(特别是癣菌感染)、接触性刺激(如香料、镍合金制品等与夏季潮湿的皮肤接触易于吸收)有关,也与神经精神刺激因素有关,如忧郁、紧张。 表现为深在的丘疱疹,成批出现,对称分布,可同时发生于足底,瘙痒明显,丘疱疹会形成大疱。 汗疱疹的防治方法:去除病因,服用抗组胺镇静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等;选用止痒收敛性洗剂,如复方醋酸铝洗剂,水疱干涸脱屑疼痛时可用尿素脂乳膏或激素软膏。 本版已列入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 社区互动 夏季皮肤病防治问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马 莉 问: 晒伤后怎么办? 答: 人们在参加较久的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海边游泳或日光浴后,常可于暴晒处皮肤发生红斑、水肿,甚至水疱,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晒伤,是正常皮肤受到日光过度照射后产生的一种急性光毒性反应。红斑和皮肤灼痛是晒伤的最突出表现,一般于暴露强烈日光后的30分钟至十余小时迅速发生,皮损为鲜红色至猩红色斑,水肿明显,严重者可形成水疱,自觉烧灼感或灼痛,触之疼痛更为明显,严重者甚至连衣服或床单与皮肤接触也难以忍受,常影响睡眠。 一旦发生晒伤,主要采取局部外用药物疗法,以消炎、安抚、止痛为原则。可采取冷湿敷或外搽炉甘石洗剂,严重者局部用冰牛奶湿敷可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一般每隔两三个小时湿敷20分钟直到急性症状消退。也可外用2.5%吲哚美辛溶液,可明显减轻局部红斑和疼痛,但不宜大面积使用。在日晒后6小时内服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可减轻晒伤反应。严重、广泛的晒伤或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和少量镇静剂,并给予补液及其他对症处理。 其实晒伤是100%可预防的,预防措施远比治疗更为重要。经常参加室外活动,使皮色逐渐加深,以不断增强皮肤对光线的耐受性,是预防晒伤发生的关键。应当建立正确的日光防护习惯,包括采取合理的避光措施和使用防晒霜等。最好避免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日光照射强烈的时段外出。外出时应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并在暴露部位皮肤使用防晒霜。在强烈的日光下建议选用SPF大于等于30、PA++~+++的广谱防晒产品,一般应于外出前15~20分钟涂抹。此外,由于出汗、皮肤吸收等因素,每隔2~3小时应重复涂抹以保证防晒霜持续发挥功效,运动和摩擦均会破坏防晒保护膜,所以在运动或游泳上岸后也应当及时重复涂抹。另外在曝光前至少1周起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可减轻晒伤反应。 问: 什么是光斑贴试验?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及慢性光化性皮炎等皮肤病在临床上往往表现类似,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常常很困难。光斑贴试验是目前仅有的可能区分接触性和光接触性变态反应的检测手段,可区分那些可引起类似于光变态反应的接触性变应原与真正的光变应原,帮助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 光斑贴试验中使用的标准光变应原敷贴一般包括当地环境中所有已知的光敏物,并应定期更新,加入对人群有潜在危险的、新的光敏物并去除不再使用的旧的光敏物。常用的变应原敷贴一般包括杀菌剂(四氯水杨酰苯胺、三氯生),香料(葵子麝香、6-甲基香豆素),遮光剂(对氨基苯甲酸、肉桂酸盐、羟苯甲酮),药物(氯丙嗪、布洛芬),空气媒介的变应原倍半萜内酯,染料,荧光漂白剂,杀虫剂等。患者也可将怀疑的致敏物样品交与检测部门制成敷贴一并测试。具体的试验方法为将相同的两份变应原敷贴分别贴于患者的背部两侧,24小时后揭去一侧的敷贴予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同时另一侧的敷贴始终保持覆盖状态。在照射前、照射后即刻和照射后48小时分别记录皮肤反应,以最终判定有无接触性或光接触性变态反应。 光斑贴试验是检测导致光暴露部位皮炎发病和持续存在的致病化学物质的“金标准”,对于诊断不明的光敏感患者,特别是当怀疑为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时,光斑贴试验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因此,所有皮疹主要分布在光暴露部位的湿疹患者和慢性光化性皮炎的患者都必须进行光斑贴试验,从而可以明确诊断并且鉴定出致病的变应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指导。对光斑贴试验的结果进行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还可以清楚地揭示光变应原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此外,在美容护肤类产品中添加新的成分时必须进行光斑贴试验的筛查,以保证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