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亲历急诊科护士抢救重症病人“我喜欢救人的工作”2012年5月12日 A1叠05:A1叠05-重点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贺天宝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记者昨天来到华山医院急诊科,亲历一线白衣天使12小时连续抢救重症病人的紧张工作。
晚吃饭晚下班是常事
15:02,一辆救护车快速驶入,急诊科护士陆莉马上跑出迎接。这是一名60余岁的男病人,因车祸脑部受伤陷入深度昏迷,同时并发狂躁症状,身体时不时无意识蹦起。
华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刘华晔指挥陆莉和另一名护士抬起病人。从救护车担架床上移送到重症抢救病床,拔起救护车上给病人静脉输液的针头,换上医院的……陆莉手脚麻利地一边按住狂躁症病人,一边四面绑上护卫带。然后,量血压、接上心脏监护仪、清理病人身上的脏物,同救护车上医生交接病人病史。了解病人脑受伤情况,打电话通知神经外科、胸外科医生前来会诊,随时注意病人现阶段反应。这边刚开始协助医生做手术前准备,那边又要接待家属,回答各种各样的询问。
从早上7:30接班,这已经是陆莉当天接手的第三个重症抢救病人。之前中午11时许,救护车送来的脑溢血病人,刚动完手术。陆莉下午2点多才吃的午饭,本来马上就要下班了,现在又接收一例重症抢救病人,看来今天又要推迟下班了。 “这没什么,已经习惯了。 ”陆莉淡淡地说。
“这里每一刻都是新挑战”
华山医院急诊科近期每天要接诊500多例急诊病人,其中重症抢救病人约20余例。由于季节更替,冷暖温差大,中风、脑溢血、脑梗、心梗等突发病需要抢救的病人特别多,陆莉她们每天都或误点吃饭、或推迟下班。
护士长刘华晔说,在这里工作的护士一要年轻身体好、手脚利索;二要肯吃苦,不计较。每天工作高度紧张,还要三班倒。各种各样事情都会碰上,有时碰上醉酒的、精神出问题的,还要挨打。生离死别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还要帮助清洗大小便失禁、满身污秽的病人。“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是无法坚持的。 ”
陆莉今年29岁,在这里却已经是“老前辈”了。从上医护理专业毕业,一干就是9年。期间,轮岗到过医院的十余个科室,急诊室事情最多,工作压力最大。在双向选择中,急诊科护士长赞赏她的坚强和勇于奉献,陆莉自己也最终选择留在急诊科。 “这里每一刻都是新的挑战,救人的工作我喜欢。”直白的话语透露了她的爽朗性格。
陆莉说,最忙的一天,她抢救过10个病人,当最后一名病人手术完成送上重症监护病床后,一直自诩身体好的她一阵眩晕,差点站不起来。陆莉说,最怕倒下的不是自己,自己尽心尽力抢救,病人还是没能挽救过来,“那时,面对家属一片哭声,才是最难受的。”好在唯一能宽慰自己的,是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
4个小时接到5例急救病人
17:05,救护车又送来一位70余岁的老人。徐老太在家里突发昏迷,呼吸急促,双手不时抽搐,神智不清。救护车医生介绍,120赶到她家时,徐老太血压偏低,为40-90,缺氧、呼吸不畅。
华山医院急诊室医生、护士马上展开救治。上呼吸机,接上心脏监护仪,观察血压,给予急救输液。中班上岗的护士们繁忙穿梭,执行着医生嘱咐,给病人及时救治。很快,徐老太被确诊为脑溢血,颅脑内有积血,被送入手术室。由于抢救及时,一小时后,徐老太排除了生命危险。被送上重症监护病床。
18:22,救护车又送来一名突发头痛、头晕的老年病人。由于该病人之前没有基础疾病,到了医院病情已经缓解,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后,关照家人注意观察,暂时没有脑溢血、脑梗等症状危及生命。护士在将老人送入留观室后,为他输液打吊针。
记者统计,在蹲点华山医院急诊室的4个多小时内,救护车往华山医院共送来5例急救病人,其中有3例是重症抢救病人。护士长刘华晔说,一个白天连晚上12小时,往往要抢救接诊20余个重症病人。神经外科张超医生表示,最近季节变化,老年人及高血压等三高患者很容易埋下脑溢血、脑梗、心脏猝死的“定时炸弹”,一旦疲劳过度、免疫力下降,或遇上过激事情与其他危险因素,如突发事件、交通受伤等,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成倍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