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媒体视点
 
 
文汇报:谈虎色变“类风炎”
 
  来源:文汇报  日期:[ 2012-04-05 ]
 

谈虎色变“类风炎”


■ 夏军
  

        说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许多人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中老年女性,用畸形的双手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艰难而痛苦地蹒跚前行。这是类风关患者的典型表现。由于它的高致残率,而获得了“不死的癌症”的“美誉”。


  类风关是类风湿病在关节的表现,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寒冷、潮湿、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其多发于40~60岁女性,以多关节,尤其手部小关节肿痛、畸形、功能障碍为主。病情重者可出现全身脏器损害。晚期患者因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所以诊断多无困难。但该病早期及少数关节受累病例,诊断时常有困难。


  目前,对于类风关的诊断各国有不同的标准。2010年美国和欧洲共同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根据关节的受累情况,病程长短,急性时相反应(血沉和C反应蛋白),血清学检测(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四方面的情况,以总分10分为评判标准,≥6分可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诊断标准较之以往诊断标准简单、量化、易操作而受到风湿科医生及骨科医生的青睐,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到目前为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未彻底明确,因此尚无法根治。现有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滑膜切除和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等两方面。而治疗目标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二是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三是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当然治疗的前提是在正规医院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正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诊断到治疗均比较复杂,经常会有患者盲目信从各种各样的广告,民间的土方、偏方,耽误了病情不说,很多药物长期应用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激素地塞米松、消炎痛等。确实,患者在服药的早期感觉效果非常好,但这些药物不可能真正缓解病情,长期使用关节照样严重变形,且可能带来胃肠损害(甚至消化道出血、穿孔)、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感染、糖尿病等不良反应。也正因为其发病原因未明,目前还缺少明确的预防措施,但是平时活动活动筋骨,保暖防止受寒,劳逸结合等一般疾病的预防措施同样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教授;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上一篇:新闻晚报:踏青赏花致皮肤过敏症高发 下一篇:新民晚报:中老年朋友怎样呵护自己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