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病吃药,是人生活中的平常事。但是,吃药不当遭遇药品不良反应,往往会让身体受到更多伤害。上期周刊,我们为您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危害;本期周刊,专家继续为您讲解,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一些药品不良反应,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合理用药习惯。
——编者
【名医档案】
李中东 药学博士,副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药剂与分析学组委员,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新药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课题20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药物手册1部,编写专业著作3部。曾荣获 “中华药学杯”三等奖,及各类药学专业论文奖4项。
哪些药物易致过敏?
抗菌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等)
解热镇痛药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
镇静催眠药与抗癫痫药类,(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血清制品及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等)
中药(如板蓝根、丹参、益母草、青蒿等饮片,六神丸、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三要点
①对药品不良反应主动关心,对不适症状切不可不闻不问,甚至强忍;
②要用心阅读说明书,了解所用药物,重视注意事项、禁忌症;
③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尽早发现潜在的用药伤害。
如何把握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合格药品也很难避免。对于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如能做到及时、有效地自我判断,就有机会防患于未然,将可能产生的危害降至最小。掌握并判断药品不良反应的简单知识,最为关键。总的来说,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原有疾病症状并不相同。比如,乙酰水杨酸或吲哚美辛等引发哮喘,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引致耳聋,青霉素或碘制剂等导致过敏性休克……当然,也有部分药品不良反应与原有疾病的症状近似或相同。
身为患者,如有能力事先甄别药物不良反应,便可极大地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损害。以下几招或许有益。
1、从症状表现来判断。如用药后出现不适,症状与疾病表现完全不同,在排除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扰后,则要高度怀疑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除了有特别医嘱的,此时应考虑及时停药观察。如停药后症状缓解,则基本可判断为药品不良反应,但短期内不要再用这类药物。
2、用药后,如原有疾病症状出现明显加重迹象,或起初缓解,随后不适症状加重,这可能是药物剂量偏大,或体内药物浓度较高所致的毒性反应,如苯妥英钠、地高辛等。患者切勿把“中毒”看作病情未控制好、继续增加药量。
3、从用药和出现不适症状之间的时间关系、剂量关系等进行判断。有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固定性药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口服药常在用后0.5至2小时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有的起始不良反应轻微,能较好忍受,但增加药量后,不适反应加重,甚至难以忍受。
药物过敏怎样应对
药物过敏,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一旦出现药物过敏,轻者会出现皮肤潮红、发痒、心悸、呼吸困难等现象;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会死亡。那么,药物过敏该如何正确处理,有没有更好的预防方法?
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患者要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尽快去医院及时诊治。如过敏反应轻微,家中又备有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可按说明书指出的用法立即使用。如果患者出现气短、面色苍白、手足冰凉、血压下降等表现,应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在去医院之前,要迅速设法让患者就地平躺,让头偏向一侧、解开衣扣、确保呼吸通畅。如能采取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例如,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吸氧,更利于休克者的病情缓解。
预防药物过敏,大致有五个要点
1、培养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警觉意识。当使用某种药物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皮疹,或突然发生胸闷、心慌、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警惕是否药物过敏所致,切莫错失治疗时机。这一点,对有过敏体质或遗传体质的人尤其应该注意。
2、如曾对某种药物过敏,应将药名记录下来,每次就诊时都主动将其告知医生,以免再次误用。
3、夏天在日光直射下工作时间较长者,应避免使用有光敏反应的药物,如沙星类药物(如氟哌酸、环丙沙星、左氧沙星等)、灰黄霉素、奎尼丁、补骨脂等。
4、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须做皮试或其他测试,以明确是否存在药物过敏。使用此类药物切不可嫌麻烦,不经测试就直接使用。即使通过测试后,下次再用仍要进行皮试。对于此类药品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使用中注意观察可疑反应。
5、不要抱侥幸心理再次使用过敏药物。患者已对某药过敏时,该致敏性可能持续很久,甚至伴随终生;如不慎再次用药,可使以往的症状重现甚至更严重,使用次数越多,可能反应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