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血型为AB型RH阴性的陈女士在东方医院成功接受了冠动脉搭桥手术。陈女士的血型在汉族人群中十分罕见,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熊猫血”如此珍贵,医生建议采取“自体输血”,即采集自身血液经抗凝、过滤等专业处理后再回输。自体输血为陈女士节约用血800毫升,保证了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然而,我国受益于自体输血的病人并不多。作为一种已经出现百余年、安全可靠的成熟技术,自体输血在发达国家使用比例达到40%到50%,而我国目前仅1%,上海也不到3%。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就是用自己的献血挽救自己的生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教授陈勤奋说,异体输血反应主要有溶血、发热、过敏、紫癜等,严重的可能发生移植抗宿主病和急性肺损伤,甚至造成死亡。而自体输血不需检测血型和做交叉配合试验,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实践证明,采用自体输血的病人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异体输血的病人。对于择期手术、罕见血型的病患来说,自体输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用血方式。
此外,虽然近年来血液采集、转送、储存各环节技术日益精密,检测手段也不断改善,但“百密一疏”,异体血液中仍可能有潜伏的病毒,而自体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目前,因献血短缺及临床用血量的增加,我国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多个地区曾多次出现“血荒”现象。“积极促进自体血回输和自身储血技术的应用,促进节约用血,对缓解临床用血短缺具有积极意义。”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跃国说。
推广面临三大瓶颈 虽然自体输血优势多多,技术也已不成问题,但要普遍推广还面临不少难题。
首先是患者知晓率不高。人民网曾开展一项调查,在一万多名网友中,近九成人不了解自体输血,近半的网友表示“第一次听说自体输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志强说,一些患者对自体输血有排斥心理:自己是病人,抽血会不会加重病情?
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也不了解自体输血。各大医疗机构虽然临床用血普遍紧张,但对自体输血积极性并不高。据了解,卫生部要求自体输血比率达到20%,但绝大多数医院根本做不到。血液回收需要购买设备、匹配人员,而且提前储存血液病人需住院,也影响到床位周转率。某医院有关负责人坦言,绩效考核中自体输血权重很小,但平均住院日却是关键,两者“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费用不“经济”是阻碍自体输血推广的主要原因。李志强说,按目前用血收费标准,一个单位200毫升血收400元左右。自体输血,储存式每个单位200毫升费用不足50元,比用异体血“划算”;但回收式无论回收多少,发生的耗材费用都要1500元以上,回收血液低于800毫升的话,比输异体血液还要贵。
配套激励措施需跟上 专家指出,缓解临床用血紧张,固然要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开源”,推广合理用血、自体输血的“节流”措施同样必要。“对于大多数外科,80%的病人属于清洁伤口和清洁手术,都可以采用自体输血。其他如神经外科,术中血液也是清洁的,可采用自体血回输。”
陈勤奋说,患者对自体输血并不是不接受,而是“不知道”,当把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后,他们纷纷表示如果医院给做,十分愿意接受。“医院加大宣传非常必要,应建立更加明确的指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促使医院和医生选择自体输血。”
对自体血的成本,也应放在更大的背景中考量。李志强说,一袋血标价几百元,背后还有巨大的社会成本。献血者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献血,个别单位还允诺休假、奖金;血液采集后,监测、处理、运输、保存,需大量人力物力来支撑。“如果把全部因素算进去的话,自体血回输的成本比异体血要低得多。”为此,管理部门推广自体输血,需要有配套激励政策。专家建议,对开展自体输血的医疗机构,除了精神荣誉,也应给予一定物质投入,促进自体输血率不断提升,“保障患者健康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资源使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