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25日-27日,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顺利举行。 
自2008年首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国际研讨会由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牵头成功举办至今,十余年来业界影响力愈发深远。即使在新冠疫情的特殊境况下,各地同道参会热情丝毫不减。本届大会吸引了海峡两岸四地诸多同道亲临现场,各界相关领导、驻沪领馆等均派人出席,线上线下总共逾500人参会。 



卢燕雯教授主持


开幕式由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涉外医疗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卢燕雯教授主持,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主任、海医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委会主任委员顾静文教授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志明教授,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副院长徐文东教授,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主席李国栋教授,芬兰总领事Pasi Hellman先生,海医会副秘书长蒲苗女士出席并热情致辞,充分肯定海医会在促进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领域构建的平台作用,感谢大家在疫情面前展现出的勇气和坚持。 

在经历了新冠这场百年来全球爆发的最严重的传染病的大考验后,我们都需要冷静地思考在疫情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大会主席顾静文教授发布了首次基于大数据背景对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特征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地域分布广泛,服务人次、手术操作量和参与服务机构数量均呈上升态势。参与服务机构包括公立和非公医疗,公立医疗服务量和机构数目总量占比分别为62%和74%有绝对优势,但机构数占比26%的非公医疗服务了38%外籍住院患者,具有效率优势。此外在病种丰富度、手术难易度、单机构收治量方面公立和非公医疗也各有特点。顾静文教授提出国际医疗可将公立和非公两者优势有效衔接,取长补短,期待建立创新完善的服务模式,为国际人士提供最佳医疗体验。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畅谈了各自专业领域内在新冠疫情下的机遇与挑战,不仅仅是医疗本身,还有新冠疫情下的商业保险与医疗合作、智慧医疗的应用与展望、疫情期间慢病管理的问题等诸多领域,有反思和总结,也有启示和探索,为下一步国际医疗的重启和再出发,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样本和实践探索。 上海在打造亚洲医学中心的同时,正在积极打造有竞争力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国际医疗旅游城市,2016-2019年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达12.3%,筹措数载,2020年8月上海市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机构终于正式亮相,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也名列其中。在本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研讨会上,首度以国际医疗旅游为专题展开讨论,还介绍了以色列和芬兰的医疗旅游的实践经验,助力更好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医疗。 “初心不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依托海医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委会这个大平台,两岸四地的同行们面对新挑战,进一步凝聚共识、守望相助,国际医疗和特需服务事业必将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