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戴自英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男,1914年11月出生于上海,浙江省宁波市人。


1938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4年升任主治医师、讲师和附属医院副院长。1947年,在牛津大学病理学院学习,导师为弗洛里教授(青霉素注射剂发明者,诺贝尔奖得主),1949年12月获博士学位(Ph.D.)。1950年4月回到上海医学院,从事传染病的医、教、研工作。1995年由华山医院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


历任华山医院副院长、原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教授、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抗生素临床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抗生素组”及“医疗器械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兼内科学会及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高等学校内科学教授职称评审组组员;《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中华传染病杂志》、《抗生素杂志》、《实用内科学》、《上海医学》等十余种医学杂志副主编、编委或顾问;国际合理使用抗生素学会(APUA)科学咨询组组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山医院终身教授,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


1950年初,戴自英教授大胆提出用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和副伤寒的方案。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和医疗实践证明,使用小剂量(成人每日1克)与使用大剂量(成人每日3克)疗效一样。这既节约了大量药物,又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避免了由于初次冲击量所导致的治疗休克。该方法已被载入国内的教科书,被认为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


1952年,戴自英教授主编的《临床抗菌素学》出版,并在1957年、1964年和1977年3次再版,这是当时国内临床抗生素领域中唯一比较完善的专著。1977年版《实用抗菌素学》还获得了卫生部奖励。此后他又主编了《临床抗菌药物学》(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 


1959年,戴自英教授率领市肝炎防治小组深入杨浦区几个大工厂进行肝炎防治工作,在实践中提出“三隔离”的措施,即就地设立隔离宿舍、隔离食堂和隔离厕所,并强调指出公用茶杯的危害性。通过上述防治措施,使各工厂的肝炎发病率迅速下降,这为保护劳动力、提高工业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他领导传染病教研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进行病毒性肝炎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和临床研究,为国内填补了空白,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治疗实践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五十年代后期,戴自英教授曾多次到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区进行防治工作。七十年代,在他的指导下,科室同志以此为重点课题,进行了该病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主要是宿主的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应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显著降低。当时这项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都居于领先水平。在1980年,该研究获得卫生部重要科技成果乙级奖。


从五十年代起,戴自英教授曾多次到上海郊区金山等流行区参加防治工作和抢救工作。在七十年代,他指导科室同志们进行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和囊虫病的研究,获得了优异成绩和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他们对血吸虫病各期各型的免疫学研究,在国内外均处于先进水平,其中特异性IgM的检测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均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戴自英教授对各种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感染性休克有独特见解。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同事和研究生,采用实验和临床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休克中微循环的障碍及其所导致的生化和血液流变学在发病中的意义,同时论证了莨菪碱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1957年,上海工人丘财康被大面积深度烧伤之后,他自始至终参加了抢救工作,获得了卫生部的三等奖。


1963年戴自英教授在国内首先建立抗生素临床研究室并兼任室主任,完成了全国抗生素70个品种的临床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抗生素工业生产方向及保障人民健康具有指导意义,并取得了一些奖励。如国产苯唑青霉素临床应用研究曾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和奖金,卡那霉素、球红霉素、创新霉素等的临床研究也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状。头孢硫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1980年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磺胺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曾获1979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外,穿心莲的抗感染机制研究也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奖。


1972年,戴自英教授提出SD应属于中效磺胺。并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实践,证实SD减量、减次应用后疗效相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且SD-TMP疗效与SMZ-TMP相仿。从而使在国内有大量积压,工艺路线简单,价格较SMZ为廉的SD-TMP(双嘧啶)得以推广临床应用。


1971年,戴自英教授带领的调查组1971~197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合理应用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磺胺药合理应用、青链霉素正确使用的资料汇编,指导了上述药物的合理应用。他还就此在全国20余省市巡回讲演,听众达七、八万人之多,对国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1981年戴自英教授领导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了系统的再评价,发现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多见,细菌耐药性严重,继而提出了限制使用该类药物的建议。卫生行政部门采纳了建议,颁布限制该类药物临床应用的规定。


戴自英教授在近60年医、教、研工作中共撰写论文200余篇,内容主要包括败血症、伤寒、病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新抗生素和磺胺药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抗生素和磺胺药的评价、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曾编写近20部教材和参考书,主编8部专著,主要为《实用内科学》(第7~9版)(其中,与林兆耆主编的第七版《实用内科学》,被评为198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实用抗菌药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综合本》等。共获国家级、卫生部部级、市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戴自英教授为研究生课题设计、研究、论文撰写、答辩提供了充分的帮助和指导,为研究生的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

  上一篇:戴瑞鸿 下一篇:丁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