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概况 |--------------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创建于1957年,在我国康复医学创始人之一范振华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以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是国内首批“医疗体育治疗室”。1984年成立康复与运动医学科,为国内综合医院中第一批建立的康复医学科,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招收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2013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2015年获得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9年获得上海市重点专科腾飞项目,2023年获得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年获得上海市重点扶持学科,2024年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上海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学科在范振华教授、胡永善教授、吴毅教授和白玉龙教授先后领导下,不断壮大发展,康复诊疗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自2012年康复医学专业首次纳入中国医院专科综合声誉排行榜(复旦版)以来,学科排名一直位列前三,并连续四年荣登康复专科综合排行榜榜首(2019-2022年度)。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现有康复医师37名,其中中医医师5名,治疗师44名。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任治疗师1名,副主任治疗师3名。学科已完成相对完善的学术人才梯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责任专家1人,国家“863”计划首席责任专家1人,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突出贡献专家3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8人,上海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上海市卫健委人才培养计划1人,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人。
学科整体布局,围绕华山医院总院(综合康复服务),开展多中心康复医疗工作,涵盖浦东院区(重症特需康复)、宝山院区(基本康复服务)、虹桥院区(神经专科康复)、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医联体)和福建南院(国家区域康复医疗中心),共计床位数245张。年门诊量近7万人次,出院近2000人次,会诊近1万人次,医疗服务辐射至全国。学科多次被评为华山医院先进集体、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先进单位、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医疗团队等荣誉称号。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全家福 | 学科特色 |--------------
学科发展方向明确,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内科疾病康复及儿童康复等并重,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涵盖大部分康复医学科领域。
专科业务特色包括:(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包括脑卒中、脑瘫等引起的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2)颅脑外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昏迷、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各种精神症状等;(3)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截瘫;(4)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术后)、产瘫(臂丛神经损伤)手术前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面瘫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5)骨关节系统疾病及常见运动损伤、人工关节置换等术后肢体功能障碍;(6)急慢性疼痛康复(7)乳腺癌等肿瘤术后淋巴水肿、心肺适能康复;(8)神经源性膀胱、直肠引起的二便障碍、产后等盆底障碍康复。
康复治疗特色包括:(1)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复评定体系和训练技术;(2)脑功能评估技术: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脑电图及诱发电位;(3)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4)促醒技术:多感觉输入、睡眠节律重塑、前庭刺激、自主神经激活;(5)平衡-步态障碍的综合康复技术: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平衡测试及训练;(6)虚拟现实技术;(7)脑机接口技术;(8)运动想象治疗技术;(9)吞咽障碍的综合康复技术;(10)超声/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的注射技术;(11)淋巴水肿综合治疗技术;(12)盆底综合康复技术(13)疼痛综合康复技术:悬吊技术、筋膜技术等。

| 科研情况 |--------------
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和先导,通过科研工作提高临床康复治疗的疗效,使康复治疗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近年来,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的科学研究涉及脑血管病康复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糖尿病康复、周围神经伤病康复、骨关节伤病康复等多个临床领域。先后领衔进行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近5年康复医学科承担有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卫生局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共获得千余万科研经费资助。获得201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医科大学科技奖2项和全国优秀论文奖5项等多项奖项。发表学术论157文篇,其中收录47篇,总影响因子100.36分。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主编康复医学著作9部,参加编写康复医学著作10部。
由胡永善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疾病三级康复方案的研究”是组织国内20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国家级攻关课题。2007 年吴毅教授承担的 “863 计划”课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研发了“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智能运动训练与生物反馈治疗仪”、“脑血管病患者吞咽障碍治疗仪”、“计算机言语及认知障碍诊疗系统”、“下肢闭链式分离反馈训练仪”等康复治疗产品。2013年贾杰承担的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已经研发出“手康复用功能支具手套”、“手功能康复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仪”、“手功能镜像程序化训练设备”等样产品、完善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评价体系。
科室正逐渐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康复医疗中心。
| 教育情况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上海市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基地,2010年成为首批上海地区规范化住院医师(康复医学专业)培训基地,每年招收规范化住院医师5-8名,目前已结业住培医师105名(四证32名),在培42名住院医师(四证7名)。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系主任挂靠单位,“康复医学”为本科必修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康复医学与理疗专业是国内较早获批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目前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有3位博士生导师,6位硕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生30余名,出站博士后6名,目前在读硕士博士10名,在站博士后1名。
国内外实习生教育:学科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和治疗师的进修学习100余名,接受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近十所院校康复治疗专业80余名学生的临床实习。作为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海外教学基地,每年接收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及言语治疗(ST)专业的交流生暑期和秋季各1期的带教任务。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科目前拥有6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连续10余年在全国各地举办国家级“康复医学新技术”和“急性脑血管疾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的推广”的继续教育讲习班,进行“康复医学新技术”和“急性脑血管疾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的推广”宣传,学员达数千人,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 科研情况 |--------------
学科先后领衔进行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和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近5年,科室共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总影响因子584.84分;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研发多款原创康复医疗设备并转化上市;主编主译康复医学著作30余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合作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
学科自“十五”期间开始至今,在康复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胡永善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疾病三级康复方案的研究”是组织国内20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国家级攻关课题。吴毅教授承担的 “863 计划”课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研发了“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智能运动训练与生物反馈治疗仪”“脑血管病患者吞咽障碍治疗仪”“计算机言语及认知障碍诊疗系统”“下肢闭链式分离反馈训练仪”等康复治疗产品。贾杰教授承担的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研发出“手康复用功能支具手套”“手功能康复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仪”“手功能镜像程序化训练设备”等样产品、完善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评价体系。近年,学科率先提出“精准康复”“老年全周期康复”“闭环康复”等多项创新康复理论,积极开展康复新技术如脑机接口、多靶区中枢调控、徒手淋巴引流等临床研究,不断提升临床与基础科研水平。

康复医学科骨干 左起:孙莉敏、朱玉连、吴军发、吴毅、李放、白玉龙、贾杰
| 科室荣誉 |--------------
2018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医疗服务品牌” 2019年“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创新科室” 2021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2021年康复医学科党支部获批上海教育卫生系统“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2022年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2022年获中国医院管理奖学科管理铜奖 2023年康复医学科党支部获得复旦大学“先锋行动”党支部 2023年第八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华东赛区优秀案例 2024年第九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华东赛区杰出案例 2024年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医疗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