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神经外科
 

| 科室概况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1952年建科,是中国南方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是WFNS,ACNS的培训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体单位)、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领先学科、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复旦大学“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脑功能重塑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拥有脑功能研究室、颅底外科和显微外科实验室、内镜临床实训中心、脑血流实验室、GMP实验室、细胞分子实验室、智慧诊疗实验室、光遗传实验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生物样本库、电生理实验室等,与国外多个医学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和学者互访。


作为国内最主要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在我国神经外科史上写下了我国第一例脑肿瘤手术、第一例脑动脉瘤夹闭术、第一例脑干内生型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第一例自体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开放性颅脑外伤等多个第一。迄今为止共开展了逾20万例神经外科手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1989和2002年连续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一、二、三期建设学科,1991年以来连续5次成为卫生部重点建设临床学科,1995年成为上海市领先学科,2001年成为复旦大学“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01年成为“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2004年成为“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2013年成立“上海市垂体瘤研究中心”。2018年荣获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2021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4月成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由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评比结果,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连续5年位列专业排行榜第一名,中国医院最佳专科排行榜连续多年位列第二名。


科室现有医师17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青年长江学者2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1名;共有正教授36人,副教授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17人,形成了具有高学历、高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完整人才梯队。现有核定床位近800张,现代化专业手术室40间,配备有3.0T术中核磁共振2台、复合手术室4间,术中移动CT、伽马刀、射波刀等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能全方位开展各类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实现手术、放疗、化疗和功能康复的综合治疗。


每年接诊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与海外的患者,2023年门诊总量达150710人次,急诊13921人次。2023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总数为34782例,神经外科手术总量为16226例,国考四级手术占比为85.23%。全年共进行血管造影732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896例,神经放疗治疗例数为1762例,伽玛刀治疗例数为4880例,射波刀治疗例数为1698例。

 

历届神经外科主任:史玉泉教授、周良辅院士。


        


荣誉主任和终身教授:

史玉泉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52年,他创建上海医学院内科医院(华山医院前身)神经外科,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神经外科。同年,他担任志愿军华东荣军学校医疗队队长,创造性地主持开展腰交感神经封闭术和切断术,治疗百余例志愿军残肢溃疡和残肢痛军人,在部队中赢得极高的声誉。1953~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主持颅脑火器伤的治疗工作。1955年,他首次提出脑肺吸虫病是由于肺吸虫成虫在宿主脑内移行的理论,推翻当时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虫卵沉积学说。史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大量工作,填补了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内的多个空白,如开颅运用丝线套结法扎闭脑动脉瘤手术(1956年)、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脑性癫痫(1955年)、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1956年)、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封闭治疗(1957年)和胼胝体切开治疗癫痫等;史教授研制成功国际上公认的脑内有效止血剂-明胶海绵(1951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手术显微镜和相关的显微外科器械(1976年),并在华山医院成立了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开展显微外科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制成功国内首台自行设计的颅压监护仪(1980年);制定了著名的“史氏脑AVM分类标准”,为该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预后的判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范,受到国际上的重视。由他创立的脑AVM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法,其手术成功率之高和手术死亡率之低,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1983年,由他主持的“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史玉泉教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了《神经外科临床常规》、《沈克非外科手术学》第三分册《神经外科手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实用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新技术和新理论》等专著,参与编写了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统一教材《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实用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等的神经外科部分内容。


史玉泉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教育家,自1954年开始,由他主持举办的神经外科进修班先后有33届,培养神经外科医生达200余人。1980年,他担任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神经外科专家,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他先后获得国家授予的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自1953~1984年,他一直担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职务,1989年光荣退休后,被授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称号。


神经外科老教授:

蒋大介、杨德泰、陈公白、朱祯卿、臧人和、殷晓东、季志雄、唐镇生、郑安琪、沈培嘉、杨涵铭、陶家骅、徐伟民、王宇倩、季耀东、顾国山、杨国源、王振霄、江澄川、周范民、陈衔城、徐启武、潘力、尹士杰、王滨江、袁士毅、李士其、鲍伟民、朱剑虹、孙安、钟平


| 亚专科特色 |--------------


主要包括下列亚专科:脑血管病外科和介入、颅脑外伤和神经重症、胶质瘤、颅底外科、脊髓脊柱、垂体瘤和内镜、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综合治疗(放、化疗、放射外科),并设有神经外科研究所。

 

【脑血管病外科和介入】

脑血管病亚专科自200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以手术和介入治疗相结合的复合理念,提供卓越的脑血管病诊治服务。脑血管病言专科目前拥有床位150余张,全职医师26名,其中主任医师5位、副主任医师7位、主治医师12位、住院医师2位,人才梯度合理,医疗力量高效,承担了华山医院多院区的脑血管医疗任务。亚专科利用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每年脑及脊髓选择性血管造影超过7000例,介入治疗近3000例,各类复杂的脑血管病复合手术500多例,体现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水平的技术能力;同时与神经内科构建了融合病房,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方面进行多学科合作。


在脑动脉瘤的治疗领域,每年完成约4000台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既包括常规的动脉瘤夹闭术,还拓展到复合手术、瘤颈塑形技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和颅内脑血管重建技术。介入治疗方面,亚专科拥有先进和完备的针对各种复杂脑动脉瘤的治疗技术,包括:血流导向装置、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术、脑动脉瘤栓塞术、球囊辅助技术、支架辅助技术及带膜支架和多导管技术等,使脑动脉瘤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5%,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


在脑血管畸形的处理上,专长于治疗如脑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拥有国内最完备和成熟的诊治技术,包括复合手术、治愈性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我们是国内率先采用新型液体栓塞剂Onyx和介入治疗与放射外科相结合的中心。通过这些先进治疗技术的结合,我们大幅度提升了治愈率,降低了治疗风险和并发症。


关于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亚专科通过整合介入与外科手术,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其年治疗病例数名列全国前三。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全面的外科综合治疗,包括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颅内外血管吻合手术和烟雾病的外科治疗。这些努力使得我们的治疗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并脑血管病亚专科在众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作技术介绍和推广。脑血管病亚专科已多次举办全国性学习班,推动自发性脑出血,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和手术规范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亚专科成员也赴祖国偏远地区(如西藏、新疆)实施半年以上的技术支援,建立卒中中心,强化地区脑血管治疗能力。


基于大量的诊治病例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良好的科研基础,亚专科团队聚力攻关,针对疑难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案进行深层次探究,每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左右,在包括新英格兰杂志、JAMA杂志等神经外科顶级期刊每年发表近20篇高质量研究论文,并拥有多项脑血管病诊疗相关专利,主导及参与多项临床试验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推动脑血管疾病诊治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脑血管病亚专科始终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引入和实践最新的临床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安全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颅脑外伤和神经重症】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内成立最早的颅脑创伤亚专科的单位,是国内最早设立神经重症监护的单位,是国内最早开展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ICP)监测和颅内压监测仪研制的单位之一。2004年成立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率先在上海建立完善了颅脑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和完整的颅脑创伤救治体系:紧密联系上海市120院前急救和直升机急救平台,在国内率先组成从神经外科急诊-手术-NICU专科监护-监护后病房诊治一体化的高效神经急重症救治体系。


整个团队目前有正教授博士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生15名、住院医生5名、呼吸治疗师2名。目前华山医院总院NICU 34张床位,虹桥院区拥有ICU床位100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神经重症ICU单位。神经重症监护设备先进,配备了多功能监护仪、颅内压监护仪、脑电、脑温、脑氧多参数监护仪、经颅多谱勒脑血流仪、亚低温治疗仪、近红外光谱、脑电双频指数监测、Picco监测、电生理监护系统、中央监护系统等高端医疗设备,目前正在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实时神经重症监测平台。


亚专科团队在临床上每年诊治患者近5000例患者,其中住院超过2000例患者,手术超过1000台,除颅脑创伤外,开展脑出血个体化精准微创手术包括机器人微创手术和内镜微创手术、复杂脑脊液修补术、颅内异物取出术、团队开拓了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和复杂脑积水治疗新理念,根据脑室压力不同而导致的病理生理特征提出了脑积水新的分类方法;推进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神经重症周转快,救治成功率全国领先;并牵头注册开展了脑损伤、自发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调控促醒治疗、颅内压监测等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


团队在科研教学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及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中西医引导项目等十余项省市科研项目;研究论文发表于神经科学顶刊NatureNeuroscienc,以及Annals of Neurology,Critical Care Medicine,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权威期刊,其中意识障碍的研究工作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之一。团队出版多部国内诊疗指南和专著,获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自2013年起每年举办两期全国颅脑创伤和神经重症学习班,举办上海市脑损伤质控培训班,并曾承办国际神经创伤AO中国培训班级及第四届国际昏迷和意识大会等。

 

【胶质瘤中心】

2013年周良辅院士于全国率先成立华山脑胶质瘤中心,作为第一和第二批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获益单位,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脑胶质瘤诊疗中心之一。中心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1名,包括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近20名。


每年完成各类胶质瘤手术逾2000例,联合应用术中核磁共振、术中电生理监测、术中唤醒等多模态技术治疗功能区胶质瘤,每年实施脑语言功能区唤醒手术逾百例,在提高肿瘤切除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牵头成立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联盟,将脑胶质瘤精准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推广于全国上百家单位。此外,开展多项影像诊断技术、病理诊断技术、免疫及靶向治疗等多项临床研究,在胶质瘤的综合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举办脑胶质瘤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将研究成果向全国各地300多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


本中心于1997年国内率先开展神经导航外科,2006年亚洲率先开展iMRI导航手术,2008年国内率先开展唤醒手术与术中脑功能精确定位与保护,2010年亚洲率先开展3T iMRI数字一体化手术,2012年国内率先建立脑胶质瘤生物样本库,2013年国内率先建立脑肿瘤MDT团队,2015年开展汉语言神经机制研究,2017年领衔“上海脑库”建设,2020年研发人工智能神经病理诊断系统,2021年建立跨语种脑语言图谱,2022年揭示汉语句法语义时空分离特征,2023年突破基于神经活动电信号的四声调单音节汉字编解码,2024年实现汉语声调句子解码合成。


中心专注于脑胶质瘤基础理论探索与临床转化研究,建立脑肿瘤精准外科技术体系,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在研2023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重点专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surgery、Brai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出版专著《神经导航外科学》获“上海市图书奖二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自主研发用于脑功能定位的数字化医疗设备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2008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200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5项。

 

【颅底外科】

科室自80年代初即开展颅底外科的科研与临床治疗及教学工作,建立颅底外科实验室,在大量临床手术的基础上,进行颅底显微应用解剖、颅底手术入路的探索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级、部级和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其中有“扩大前颅底硬膜外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5);“后外侧枕下入路治疗枕大孔前缘和下斜坡病变”获上海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1997);“中颅窝硬膜外手术入路设计”获上海市创造发明杯奖(1997);“扩大中颅底硬膜外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与应用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有关硬膜外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用于岩斜部脑膜瘤微创治疗的幕上下联合锁孔手术入路、肿瘤全切率和并发症率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论文,发表于神经外科国际权威期刊,获“上海医学进步奖”二等奖(2011)。结合上述成果同时开展颅底外科的教学和推广工作,已举办“中国颅底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应用解剖讲习班”53届,历时25年,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1600余人。


此外1996年起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神经内镜技术应用研究,运用内镜技术治疗脑室内肿瘤、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将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技术、内镜锁孔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临床等。自2008年以来,重点开展颅底内镜技术,已成功开展大型复杂垂体瘤、大型颅底脊索瘤、颅咽管瘤及前颅底脑膜瘤的内镜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我科拥有全部颅底外科开展所需的设备,硬件条件首屈一指的颅底和显微外科实验室,全面开展颅底显微应用解剖的研究和教学培训,运用各种颅底手术入路及相关技术(包括颅底内镜)手术治疗几乎所有颅底病变,年颅底肿瘤手术量超4000余台。现已有垂体瘤和颅底外科两个MDT团队;近年来陆续对颅底肿瘤开展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临床治疗效果处于领先地位。实施多组颅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的桥小脑角肿瘤的规范化治疗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神经功能保护,以听神经瘤为例,结合内听道磨开和电生理全程监测已达到3-4CM的肿瘤全切除,面神经功能保留已达70%以上(HB分级1-2级)。巨大听神经瘤(4CM以上)面神经功能保留已达55%以上(HB分级1-2级)。

 

【脊髓脊柱】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建立起来,是国内最早开展髓内肿瘤手术治疗的单位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壮大,享誉国内国际。目前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外科国家级培训基地、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曾为AOSpine(中国)理事单位。除自身亚专业不断发展强化外,为国内神经脊柱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目前开展的脊髓脊柱疾患手术包括:1、各种类型髓内肿瘤手术:包括室管膜(下)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畸胎瘤、脂肪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经过三十年的积累、总结和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手术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相互补充开展脊髓内AVM的手术切除、脊髓DAVF的切除、髓周动静脉瘘的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和椎管脂肪血管瘤(出血)的手术切除等,具有丰富和成熟的手术治疗经验和优良的治疗效果。3、各种、各类髓外(包括椎管内外)、椎旁肿瘤(侵及头颈、胸腔、腰大肌、盆腔)的手术治疗:全切率高,疗效好。对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鞘瘤进行分型并提出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手术全切除率接近100%。4、脊髓脊柱先天畸形的手术治疗:包括寰枢椎脱位复位固定、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脊髓栓系松解、肠源性囊肿切除等。5、脊柱肿瘤的手术,包括椎体侵袭性血管肿瘤和脊索瘤的手术。6、脊柱退行性病变和脊柱内固定手术:主要病种包括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的减压与融合、固定手术。7、脊柱损伤后畸形矫正手术,包括脊髓手术后和创伤后脊柱的畸形矫形等。

 

【垂体瘤和内镜】

华山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下丘脑-垂体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的单位之一。中国神经外科奠基者、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史玉泉、朱祯卿、蒋大介和杨德泰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即已开始垂体瘤诊断和治疗的开创性工作。上世纪90年代,在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院士的布局规划和大力支持下,由李士其、鲍伟民、潘力教授领衔,正式成立垂体瘤亚专科,借助科室不断引进的国际上最新硬件设施,全方位开展了高新技术辅助下的各类垂体瘤手术和伽玛刀治疗。


本世纪近10年来,在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的倡导下,神经外科赵曜和王镛斐教授,内分泌科张朝云和叶红英教授,围绕下丘脑-垂体疾病,深入开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了多学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男性科、儿科、眼科、五官科、感染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融合的下丘脑垂体疾病一站式综合诊疗新体系,实现各项诊疗技术之间的无缝衔接,使垂体瘤,特别是功能性垂体瘤(泌乳素型垂体瘤、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的综合疗效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研究成果被纳入多项国际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2013年牵头成立上海市垂体瘤研究中心。2018年12月5日,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西院)的108C病房,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垂体瘤多学科诊治融合病房,由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专职医生同时进驻,进行下丘脑垂体疾病患者的联合查房、内分泌功能评估、结合多学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由此华山医院下丘脑垂体疾病多学科融合诊疗新体系,成为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行业标杆。学科带头人赵曜教授是目前国内下丘脑-垂体疾病研究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他率先提出“华山·金垂体”之临床和学术品牌的概念,寓意“金质的”高水平专家治疗团队、“金质的”治愈性综合治疗效果、“金质的”人性化患者就医体验。2024年9月,赵曜教授当选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第三任组长。


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目前本中心拥有开展下丘脑垂体疾病(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脑膜瘤、生殖细胞肿瘤、胶质瘤、垂体囊肿、垂体炎、垂体脓肿等)诊疗所需的全部国际上最先进的硬件设施,包括内镜一体化手术室及临床实训中心、神经导航、术中CT、术中MRI、术中超声多普勒、超声刀等;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开颅+经鼻”联合手术入路新策略,手术切除巨大不规则的难治性鞍区肿瘤,极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截止2024年底,本中心累计垂体瘤手术病理逾25000例,年手术量突破2000例;累计伽马刀治疗总数逾10000例,年治疗量突破500例;垂体瘤专病年门诊量逾15000例,是全球临床规模最大的垂体瘤诊治中心,疗效亦达到国际先进,同时成为国家卫健委授牌的首批“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平台”。


迄今本中心已发表中英文论著300余篇。手术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最权威的杂志Neurosurgery上,获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Laws教授和国际垂体瘤外科医师协会主席Nelson教授的高度评价;基础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Cell Research、Cell Discovery、AJHG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华山·金垂体,将秉承融合创新的学科发展理念,履行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力争建成国际领先的垂体瘤综合治疗临床医学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功能神经外科】

功能神经外科专注于治疗复杂的功能性神经疾病,致力于推动精准医疗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亚专科依托华山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神经外科的深厚积淀,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国际影响力。


临床诊疗优势:在多种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涵盖以下领域:1)癫痫外科:通过精准脑电图定位和高分辨率影像技术,提供癫痫病灶切除、脑深部电刺激(DBS)及迷走神经刺激(VNS)等个性化手术方案,年手术量超过100台,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后2年完全控制率达80%,处于国际一流水平。2)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疾病: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结合术前精准评估和术后程控优化,帮助患者显著改善运动功能,年手术量约350台。3)疼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微血管就减压、脊髓电刺激(SCS)、周围神经电刺激等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4)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在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孤独症等领域,探索DBS和其他神经调控手段,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新希望。5)脑瘫与其他功能障碍:对痉挛型脑瘫等功能障碍疾病,提供微创手术与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科研与技术创新:在脑神经网络机制和神经调控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团队在脑深部刺激与脑机接口技术、脑电信号解码、神经影像学与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在Neuron、PNAS、STTT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此外,主导或参与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致力于推动神经调控治疗的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


教学与人才培养:注重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团队内多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等人才项目;通过牵头iBrain脑电联盟及手术操作培训班等形式,为国内功能神经外科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医生。


国际化与未来发展:与美国麻省总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等全球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功能神经外科的技术革新。未来,将始终保持国际视野,继续探索神经网络调控新技术,力争在精神外科等更广泛领域取得突破。


通过坚持创新与服务并重,华山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为广大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治疗,为神经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小儿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史玉泉教授在上世纪,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即开展了儿童患者开颅手术。2005年,在周良辅院士和毛颖院长的关心指导下,组建了小儿神经外科亚专业团队,张荣教授带领儿童神经外科团队逐步开展儿童脑和脊髓肿瘤、先天神经系统畸形等疾病的诊治。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颅咽管瘤、胶质瘤的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领先。儿童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包括先天性脑膜脑膨出、狭颅症、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症、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021年国家卫健委决定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2022年华山儿科中心建立,华山神外小儿神外亚专科规模成倍扩大,领导并建立了全国小儿神经外科联盟。


目前,华山儿童神外床位数达50余张,2023年接诊患儿达600例。目前儿童神外特色项目包括:1.华山神外小儿神外团队开创了儿童疑难脑瘤多学科融合创新诊疗模式,包涵机器人手术、脑室镜微创手术、术中磁共振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早期康复等高新技术和理念的全方位诊治平台;2.儿童复杂脑血管病一站式诊治平台,包括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儿童烟雾病、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等脑血管病的多学科诊治,可以完成手术切除、介入栓塞治疗、射波刀或伽玛刀等放射外科诊治的全方位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3.“儿童-成年”全生命周期随访模式,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患者无年龄限制,可以完成从儿童到成年的全生命周期,多渠道随访,永久呵护;4.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的指导下为患儿提供慈善捐赠,定期科普宣教,服务社会公益。


华山医院儿童神外团队以“华山宝贝脑”为品牌,已成为一支守护儿童神经健康的国家队。

 

【神经肿瘤】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亚专业现有住院床位9张,每年收治神经肿瘤患者600-800人次,其中包括40%的青少年神经肿瘤患者,门诊诊疗4500人次,以胶质瘤为主。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最新神经肿瘤病理分类、多模态高场强磁共振和分子影像技术、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免疫标志物开展神经肿瘤综合治疗,和血液科合作开展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自身造血干细胞保护下的大剂量化疗;聚焦神经肿瘤发展趋势,开展新药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教学培训;依托国家神经医学中心,参与神经肿瘤指南、临床路径、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神经肿瘤MDT平台和全国同道定期开展多学科讨论,光大综合治疗理念;依据国家法规,开展临时进口国内尚未上市新药工作,治疗罕见神经肿瘤。


神经肿瘤亚专业以不断提高的患者需求为中心,遵循全程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以多学科诊治为抓手,规范神经肿瘤的综合治疗。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例,无论对于初诊还是复发进展患者,同影像科讨论疑难病例的术前诊断,鉴别进展和治疗后改变;和手术组讨论手术指征和方案;和病理科讨论多组学检测,寻找治疗靶标;和放疗科共同制定同步放化疗方案;和临床药理研究中心探讨将复发难治患者纳入新药临床试验的可能性,从而做到“一人一策”,使得胶质母细胞瘤这一难治之症得到当下的“最优解”。多学科治疗不仅限于传统相关肿瘤专业,神经肿瘤亚专业主动拓展多学科外衍,以原发颅内的青少年生殖细胞肿瘤为例,该类型肿瘤的发生多处于青少年关键身心发育期,除了开展常规抗肿瘤治疗,我们还重视内分泌替代治疗和患者教育的全程介入,组织志愿者对患儿和家庭开展各种形式心理支持,和护理部合作开展课题,强调学习能力的重建,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孩子多得以延续学业,部分已成功进入职场。


神经肿瘤亚专业以探索新的诊疗方法为己任。自亚专业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神经肿瘤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注册3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涵盖神经肿瘤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纳入的肿瘤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等常见肿瘤,也包括脊索瘤、颅咽管瘤等罕见肿瘤。除了新药临床研究,还开展肿瘤电场等治疗性穿戴设备临床研究项目。新药包括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和其他作用机制药物。近年在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际多中心、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部分项目为全国的主要研究者单位。神经肿瘤亚专业和多个创新团队合作,参与首创一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首次人体试验;也积极参与知名药企首创新药国际多中心研究,将来会持续有更多新药使神经肿瘤患者重燃希望。近年来,本专业多个研究项目结果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展示。

 

【放疗和放射外科】

华山医院肿瘤放疗中心成立于1998年,累计治疗脑部恶性肿瘤超过2万例,是国内最著名的神经系统肿瘤放疗中心之一,是全国胶质瘤放疗副主委科室。共有医务人员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教授/主任医师1人,肿瘤学主治医师6人,物理师3人,放疗技术员6人,主管护师1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4人,本科4人。


肿瘤放疗中心拥有瓦里安高端先进的TrueBeam直线加速器1台,配备精准的CT模拟定位机、TPS放疗计划系统和放疗验证设备;肿瘤放疗中心在虹桥院区配有15张放疗床位。治疗的主要病种包括:(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生殖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淋巴瘤、垂体瘤、脑干肿瘤、中央神经细胞瘤、松果体肿瘤、颅咽管瘤和脑转移瘤等。(2)颅外肿瘤: 乳腺癌、鼻咽癌、口腔癌、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前列腺癌、骨与软组织肿瘤等。形成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疗为突出特色,体部肿瘤放疗协同发展的肿瘤放疗中心。目前,肿瘤放疗中心年门诊病量超过16000人次,单机日平均放疗患者约150人,名列国际前茅。


华山医院肿瘤放疗中心不仅秉承神经肿瘤规范化治疗的理念,作为主要执笔者撰写国内胶质瘤指南、生殖细胞肿瘤指南、髓母细胞瘤指南和淋巴瘤指南等;又敢于不断创新,我们在国内率先使用精准的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胶质瘤;在国内率先采用磁共振和氨基酸PET-CT融合图像引导精准放疗;在国内率先采用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难治性胶质瘤;在国内率先采用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在国内率先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联合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颅内肿瘤。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治疗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开展伽玛刀治疗颅脑疾病的医疗中心之一,是瑞典医科达Leksell伽玛刀在中国大陆唯一授权的培训机构,自2002年起定期举办全国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累计伽玛刀治疗例次总数已达67000余例(前五位病种依次是脑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脑动静脉畸形和听神经瘤),年治疗量逾4500例次,是全球Leksell伽玛刀单机治疗病例数最多的中心,共发表文章180余篇,申报研究课题19项,申请专利1项。2019年2月,中心在中国大陆率先引进和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新型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医科达Leksell伽玛刀Icon™放射外科治疗系统,在放射神经外科领域全面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为患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框架固定或完全无创的无框架面罩固定伽玛刀治疗方式,改善了患者伽玛刀治疗的舒适性等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了一支精干熟练专门从事头部伽玛刀治疗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都具有扎实的放射神经外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头部伽玛刀治疗经验。近年来,伽玛刀治疗团队与华山医院颅底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影像科、放疗科以及肿瘤科等积极合作,加入华山医院“金垂体”融合团队和脑血管病MDT团队,多学科联合治疗各种颅脑疾病,明显提高颅脑疾病治愈率和控制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的临床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射波刀治疗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首批引进射波刀设备的医疗机构之一。中心依托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强大的临床和科研实力,配备了集成直线加速器、机器人机械臂和精密影像追踪等先进设备的射波刀系统,可融合CT、磁共振、脑血管造影、PET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2021年引进的新一代M6射波刀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具备亚毫米级的精准度、实时影像引导和智能化操作等优势。


射波刀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多学科专业团队,现有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8名、物理师5名、技术员8名,团队成员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心积极推进多学科诊疗模式,定期举行疑难病例讨论会,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成功治疗17000多例国内外患者,年治疗量超过1000例次,居全球首位。团队在射波刀放射外科领域深耕多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8篇,承担纵向课题5项,并被授予亚太地区安科锐射波刀教育培训中心,致力于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专业培训,推动行业发展,造福患者。


| 教学情况 |--------------


1981年第一批被评为博士点,1982年成为WHO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2002年至今连续被批准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2006年成为“国家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上海市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7年成为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的医学教育基地。2022年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进修与培训基地。


我科几十年来陆续编写、出版《实用神经病学》、《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神经病学新理论、新技术》、《神经外科手术图解》、《神经外科医师手册》、《分子外科与基因治疗》、《现代神经外科学》、《颅底手术彩色图谱》、《临床颅脑病学》、《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现代神经外科手册》、《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神经导航外科学》、《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DSA诊断学》、《神经外科手术步骤点评》等神经外科专著。《现代神经外科学》获2004年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上世纪80年代起拍摄了“颅脑损伤”3集教学片和“经鼻、蝶入路的垂体瘤手术治疗”等神经外科手术的多媒体优秀教学片。神经外科手术室的《神经外科手术护理新技术、新规范及新型手术用品的研制》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并获首届“上海市临床护理成果奖”、“第二十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奖”和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优秀论文奖第一名。


| 科研情况 |--------------


从1978年至今,共获得上百项国家级、省部级及上海市级奖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奖项包括:“难治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前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4年)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基因重组链激酶在急性脑卒中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神经导航外科的创新与应用”(2009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建立外科新技术治疗位于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体化脑血管重建治疗复杂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2016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201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较低级别胶质瘤的综合诊断和治疗”(2018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IDH突变胶质瘤精准分子诊断新方法”(2019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2022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新型脑胶质瘤可视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23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科室近年来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每年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收录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中,并有相关论文发表在JAMA,NEJM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 科室荣誉 |--------------


在这个集体里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1人,上海市劳动模范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人,中国医师奖1人,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1人,上海市十佳医师2人,上海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人,上海市银蛇奖6人(4人为一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2人,上海市高尚医德奖2人,上海好医生称号1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7人,上海市医学会青年菁英人才2人,上海市卫健委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人,以及其他各种荣誉称号、奖项。整个科室荣获全国共青团号(2002);上海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2008),上海市劳模集体(2009),2009年“上海诞生全球最大神经外科诊疗中心”入选改革开放30周“健康上海”十大卫生成果,神经外科护理团队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2009),2011年神经外科党支部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获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2018年荣获上海市质量金奖,2021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神经外科医护青年团队获得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 专业团队 |--------------



科室主任:周良辅院士



现任神经外科主任与学科带头人:周良辅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自1984年开始担任神经外科主任至今,同时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和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是九、十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勋章,1997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8年获得光华医学奖、2008年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2011年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2013年成立“上海卫生系统周良辅神经外科劳模创新工作室”。


周良辅院士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34篇,中文论文452篇;在国际神经外科排名前三位的杂志,《Neurosurgery》/《J Neurosurgery》和《World Neurosurgery》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Stroke》、《Neuro-oncology》和《J trauma》上均有收录。主编专著7部,其中《现代神经外科学》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7项。已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32人,硕士生37人,学生中入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医学领军人才和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共25人次。周良辅院士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现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委和《Neurosurgery》、《World Neurosurgery》、《Neurol. Med. Chir》和《Neurosurgical Review》4本国外杂志的编委,多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曾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亚洲神经肿瘤学会主席和世界神经外科联盟执委。2012年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会刊《World Neurosurgery》评为国际神经外科年度人物。


b.jpg

  下一篇:手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