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声
教育处
 
教学心声
 
 
在党旗下成长——张永信老师专题党课感悟
 
  来源:教育处 点击:3721  日期:[ 2012-05-23 ]
 

一次聆听,收获了来自心底的一份深深的感动。

一次交流,收获了对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的信心。

2012年4月23日夜,注定将成为我们华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党支部所有党员在华山医院工作和学习的日子里最难忘的一个夜晚。短短的3个小时,张永信老师娓娓道来他从医的历史,诉说他们在贵州行医的故事,道出他入党的过程和成为党员后实践共产主义的行动,讲述为华山医院的建设付出的辛勤劳动。对于我们这些党龄还很短的青年党员,是一次精神的旅程,一次精神的洗礼。

张老师回忆他当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时的情景,至今保留着年轻时在上医的留影。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大地满目苍夷,百废待新,而上医成立已数十年,培养了一批医学大家,在医学教育领域建树颇多,俨然成为中国医学界名家聚集之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淳朴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着张老师,出身医学世家的张老师在老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更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

1966年大学毕业之时,他被学校推荐报考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正在等待录取通知书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历史改变了张老师的命运,与他一起的十余名医学院学生不甘留在上海闹革命,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到需要他们的地方。于是他们志愿组成一支医疗队,向上海市有关领导请愿,深入贵州最贫困的山区为那里的百姓送医送药。

在贵州一呆就是10年。

“这对我而言是脱胎换骨的10年。”张老师这样描述在贵州的日子。

纵然贵州山区的自然风景多么美好,但生活条件之艰苦还是使刚到此处的医疗队队员们无法适应,真是一处穷乡僻壤之所,根本无暇顾及美丽的风光。当地几乎无任何交通工具,他与队友们为了救治一名患者往往要走超过20里的山路;所有的生活资料都要他与队友们自己想办法去创造,自己种地,自己养猪。张老师说:“我从一个连袜子也不会洗的青年,变成了会洗衣做饭、会种地看病的乡村全科医生。”

但无论生活条件如何辛苦,队员们仍坚持有求必应,成为当地百姓最值得依靠的人。10年时间里,张老师与他的队友们为当地的妇女切除过26斤重的肿瘤,在当地传为佳话,并写入县志;张老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难产的妇女完成剖宫产手术,挽救了大人与婴儿的生命;为身患传染病的患者精心医治。同时,他们还培养了一批当地的赤脚医生,还曾经充当当地小学的“代课”老师,无意中做到了“授之以渔”,而这批医生现在依然活跃在贵州的山区、农村。

寥寥几段文字实在不能准确描述医疗队在当地工作的情形,但张老师与我们讲述这些的时候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70岁长者的演讲。他是如此精神饱满,饱含深情的讲述着那段历史,一张张生动的图片再现当时的情景。对张老师而言这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于我们来说愈加对张老师和医疗队充满了崇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和背景下,他们依然饱含着一颗炽热的心,丝毫没有抱怨,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的百姓送去的不仅是医疗服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依靠。2008年当当年的医疗队员们在返回贵州探访时,他们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可见这一段日子的充实而艰苦的生活,也成为了张老师和他的队友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锻炼了医学本领,更加磨练了自己坚强意志。

张老师也还回忆起在大学时代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情景,他打入党申请后6年,才光荣的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这6年的等待同样艰辛,但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就像在贵州坚持的10年一样,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学习医学技术,用为人民服务的心治疗患者。经过长时间的锤炼,终于练成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要具备的素养与品质。

最后我们为张老师送上了70岁大寿的生日蛋糕,为这位尊敬的师长送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张老师的事迹深深的打动和鼓舞着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精进医术,为华山医院,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党支部  包丽雯

  上一篇: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