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手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由杨东岳教授在1960年成立,而后于1984年在顾玉东院士带领下确立为独立的手外科。科室规模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得到壮大,目前手外科基地拥有固定床位120余张,病房年收治手术病人近5000人次,年门急诊量达3万余人次。 诊疗疾病的范围主要包括:臂丛神经损伤、四肢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四肢组织缺损、上肢骨折、上肢关节疾病、肌腱损伤、上肢肿瘤、产瘫、上肢先天性畸形、脑瘫及各类手外伤等。 手外科基地拥有雄厚的临床和科研力量。每天均有六个固定的手术室供手外科完成各类手术,同时拥有各类先进的手外科领域专业仪器,包括:肩关节镜、腕关节镜、术中用小型C臂机、(术中)神经肌电检测仪、(术中)周围神经超声检测仪,这些都为手外科基地每年保质保量地临床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手外科基地还拥有独立的手功能重建实验室和显微外科培训实验室,其中手功能重建实验室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每年均有大量科研经费投入,近5年已获得了超过3000万的科研经费,这为手外科基地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医疗工作数量方面,我们可以保证每一位接受培训的医生均能得到系统而充分的锻炼。根据目前手外科基地的临床工作量,平均每一位受训医生可以管理8张床位,平均每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参加手术约10台,每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参与一次门诊(平均每次接诊病人约50人次),每6天在上级医生带领下参加一次急诊(平均每次接诊病人约10人次)。 手外科基地还拥有相当雄厚的师资条件,目前有11名主任医师(其中博导6名)、9名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均可担任临床带教工作,完全可以做到对受训医师1:1配备指导医师。 目前本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手功能重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2、周围神经卡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周围神经卡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3、臂丛神经损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提高臂丛损伤疗效相关的基础研究水平(1)健侧颈7移位术后大脑功能区域转换机制的研究(2)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及皮支移位重建正中神经功能的研究。在提供系统而完善的临床训练的同时还能给受训医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培训的条件。 学科带头人介绍: 顾玉东,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从事手外科与显微外科工作50余年。1966年参与世界第一例足趾游离移植术的工作。后发现足趾移植术中血管变异的规律,设计了“第二套供血系统“的新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工作,明显提高成活率。参加世界第三例国内第一例游离下腹部皮瓣的手术并首创小腿外侧皮瓣、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趾蹼皮瓣等,提出皮瓣设计的点、线、面概念。在臂丛神经与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方面有6项成果为国际首创,使我国在臂丛疾病的诊治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自1978年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手的修复与再造》、《四肢的显微外科修复》等专著,主编《手外科学》、《手外科手术学》等著作8部。1985年起获各项重大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项,部、市级奖18项。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89年和1995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标兵”;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获“白求恩奖章”;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获“上海市教委系统道德标兵”及2011年获“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主要成果: 1966年首创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3年与国外同期首创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0年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首创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治疗长段神经缺损,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6年首创健侧颈7移位治疗难治性臂丛根性撕脱伤,于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96年首创同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于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2005年首创肱肌肌支移位及旋后肌支移位治疗臂丛下干损伤,于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