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概况 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受损功能为目标,借助于各种康复治疗、训练和辅助手段和器具,促使各种原因导致身心功能障碍的伤病患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功能得到尽可能多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医学专科。其针对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疾病后躯体功能、个体活动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的改善。康复医学包括: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慢性疼痛康复、手功能康复、儿童康复,以及老年康复等亚专业。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一般为3年,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康复医学亚专业的专科医师培养。 一、康复医学基地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一个具有60余年悠久历史的学科。早在1957年华山医院就创建了国内首批医疗体育治疗室(现今康复医学科前身),在我国康复医学创始人之一范振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以运动系统伤病康复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的硕士点之一。1984年成立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科,为国内综合医院中第一批建立的康复医学专科,由范振华教授任主任。1999年成立康复医学科,由胡永善教授任主任、吴毅教授任副主任。2006年增设朱玉连主任技师任副主任。2010年由吴毅教授任康复医学科主任、住培基地主任,朱玉连主任技师任教学副主任和白玉龙主任医师任医疗副主任,2015年增设贾杰主任医师为科研副主任,2019年科室增设姜从玉副主任医师为住培基地教学主任兼基地秘书。2022年吴毅教授任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白玉龙教授任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并担任住培基地主任,增设吴军发主任医师和孙莉敏主任医师为科室副主任,姜从玉副主任医师担任住培基地教学主任,陈婵主治医师担任住培基地秘书。 目前主要开展以神经系统伤病和骨关节系统疾病为主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吞咽障碍治疗、支具矫形器、针灸和推拿等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为特色,同时科室积极开展康复评估与康复治疗新技术,包括超声/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肌骨超声、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平衡测试及训练、动态肌电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运动想象治疗技术、促醒治疗技术、盆底-性功能康复技术、脑卒中心肺适能全周期康复技术、高压氧舱治疗,以及冲击波和淋巴引流治疗技术等新的理念和方法。 诊治患者不仅包括全国各地的患者,还有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优质的康复治疗服务、规范化康复治疗流程、人性化的康复治疗环境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近年连续十年被评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先进集体科室,以及“复旦大学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国最佳专科排名中科室连续4年位列全国(康复医学专业)第一名。 科室相关科研成果相继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省部级)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和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事业管理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科室的相关科研技术还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2次和铜奖1次。前任康复基地主任吴毅教授曾获得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荣誉称号,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共产党荣誉,复旦大学“钟杨式”好党员荣誉,2021年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荣誉,2021年上海市医务工匠荣誉,2022年上海工匠荣誉和医德楷模荣誉等。基地教学主任姜从玉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带教老师荣誉称号,2017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科室教学成果先后获得2018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度中华医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2022年度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优秀成果:优秀教学论文荣誉,2023年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唯爱医师学苑”优秀教学成果(住培优秀实践案例)。先后完成上海市卫健委住培教学课题和中华医学会住培教学课题各1项,完成住培相关教学论文10余篇。 临床康复医疗工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以“全心全意为患者康复治疗”为宗旨,以科研为先导,以团结协作的康复医疗团队为基础,在华山医院总部开展门诊康复治疗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手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科、高等病房和外宾病房等相关病房内早期床边康复训练和治疗。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协作,按照国外现代康复治疗的模式,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机体功能,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为此在华山医院浦东院区设有两个康复病区,52张康复病床,并配套齐全的康复门诊和康复治疗室。在华山医院宝山院区设有29张康复病床,并配套齐全的康复门诊和康复治疗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2018年启用,虹桥院区设有9张康复病床,同时配备独立的康复门诊和康复治疗室,以及配备有20个舱位的大型高压氧舱治疗室。目前康复医学科共有核定住院床位90张。另外,在虹桥院区附近,设有2家合作康复医院,1000余张康复床位,开展系列全面的康复医疗服务工作。2021年5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国家区域临床中心战略支撑)康复医学科康复病房顺利开张,设有46康复床位和配套康复医疗门诊和康复治疗服务。 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 吴毅,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康复医学中心各进修学习半年。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培督导专家组组长,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历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2010年至2022年)。担任多种医学期刊编委,包括《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副主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9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临床重点科研项目2项,上海市重点薄弱学科康复医学科专项发展项目1项和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脑卒中社区康复服务的推广和培训课题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收录40余篇。曾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八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主编教材有《临床疾病康复学》、《康复医学概论》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康复医学科示范案例》,参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康复医学》、《新编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处方手册》、《运动疗法应用研究进展》等专业书籍10余部。主持《康复医学》课程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获得全国优秀住培基地主任,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共产党荣誉,复旦大学“钟杨式”好党员荣誉,2021年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荣誉,2021年上海市医务工匠荣誉等,2022年上海工匠荣誉和医德楷模荣誉等。
康复医学基地主任 白玉龙,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美国华盛顿大学康复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长期从事神经系统伤病康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与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康复分会副主委、中德医学会康复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康复装备转化工作委员会主委、国家卫健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专项课题1项、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等9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担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等多种医学期刊编委。主译、副主编和参编康复医学相关专著20余部,其中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主译专著《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过去、现状和未来》、《肌肉功能评价指导手册》等。参与撰写指南与专家共识13个,其中共同牵头撰写了《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与共识之吉兰-巴雷综合征康复专家共识》。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奖三等奖、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抗击疫情康复科普奖等多项奖励。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先进个人、中国卒中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宝山区“十佳医生”、上海市宝山区第八批“拔尖人才”等荣誉。 科室康复医疗特色 1. 运动疗法:康复医学科范振华教授在国际上首创和设计制备方盘关节量角器及关节功能治疗系列产品牵引器械,利用该项运动疗法已治疗各种关节活动障碍患者数千人次,获得满意效果。同时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多家康复医疗单位应用和推广应用。运用运动疗法、传统医学和理疗相结合的特色治疗方法对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骨关节炎和脊柱侧弯等疾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 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康复医学科承担上海市重点医学课题“急性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治疗”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开展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脑卒中后患者进行长达6个月的连续康复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在此基础上,2001年11月申请到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急性脑血管疾病三级康复方案的研究”。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为领头单位,联合全国22家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省级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联合攻关,已总结出一套脑卒中后偏瘫的规范治疗方案和实用技术。2007年8月吴毅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研发4种针对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设备,该治疗仪器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目前在国内康复医学科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社会康复效益。 3. 脑外伤后的康复治疗:科室重点开展颅脑外伤康复治疗的技术,成功康复治疗多名严重颅脑外伤或脑部术后长期昏迷的患者,同时康复医学科在康复治疗颅脑外伤引起的昏迷、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及步态困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配合开展康复评估与康复治疗新技术,包括超声/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肌骨超声、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平衡测试及训练、动态肌电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运动想象治疗技术、促醒治疗技术、脑卒中心肺适能全周期康复技术等新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精准评估和治疗。 4. 脊髓损伤的康复:康复医学科有多名教授在欧美学习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技术,已成功康复治疗了多名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气压治疗、起立床、电刺激、针灸、推拿、高压氧,同时配合营养神经类药物,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控制大小便,积极开展康复评估与康复治疗新技术,包括超声/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肌骨超声、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平衡测试及训练、动态肌电图、虚拟现实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盆底-性功能康复技术、以及冲击波和淋巴引流治疗技术等新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精准评估和治疗。 5.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该课题为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通过不同方式的肌力训练,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重点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改善患者的肌力功能。我科主编《骨科康复医学》一书,并主编了卫生部规划视听教材二部:《关节炎康复》与《康复治疗—物理疗法》,积极开展骨关节炎的精准康复评估和精准康复治疗。 6. 儿童康复:康复医学科设有针对脑瘫康复训练、臂丛神经损伤(产瘫)的康复训练和治疗的专门的儿童康复。以及针对脑瘫痉挛状态患者MDT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实现对儿童康复患者的精准康复评估和治疗。 7. 手外伤康复及手功能康复:康复医学科依托医院手外科,可以开展各类手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和治疗。是华山医院手外科独创的颈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手功能康复示范单位。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上肢及手功能康复方面的研究及针对性治疗,拥有手功能康复基地,建立了系统的手功能评估体系和治疗体系,同时提出“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治疗模式、脑卒中手功能康复“上下肢一体化”理论模式,并研发了多模态镜像训练设备、多维度视频评估系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支具等手功能康复仪器设备,建立手功能规范化建设平台,在全国的手功能治疗中处于领先地位。著作《手功能康复概论》、《手功能康复理论实践》填补了国家在手功能康复方面著作的空白,将为今后从事手功能康复治疗的医生和治疗师们提供权威的临床参考。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上肢及手功能康复领域产、学、研、医合作模式研究”。 8. 肉毒毒素注射技术:自1999年开始,康复医学科开展肉毒毒素注射,在肌电图定位器的引导下,进行肌肉靶点注射,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颅脑外伤、脑血管病、脑瘫、病毒性脑炎、缺血缺氧性脑病、变性脱髓鞘性脑病和脊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肢体痉挛、肌张力异常增高、面肌痉挛、痉挛型斜颈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在浦东院区康复医学中心设有肉毒毒素注射诊疗康复中心。 9. 乳腺癌术后康复:康复医学科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健康科学院合作,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疼痛、上肢功能障碍等均有成熟的治疗方案,可以实现乳腺癌术后的精准康复评估和治疗。 10. 淋巴水肿康复技术:康复医学科目前可以开展各类原因造成的淋巴水肿康复治疗,如乳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腹盆腔手术后的下肢淋巴水肿,踝关节损伤后的足踝淋巴水肿等。 11. 言语和吞咽康复新技术:康复医学科目前拥有言语和吞咽康复医师和治疗师4人,开展系列言语和吞咽精准康复评估和精准康复治疗,拥有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多项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新技术。 12. 高压氧治疗技术:康复医学科目前配备有20个舱位的大型高压氧舱治疗室,3名高压氧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开展多种疾病的高压氧治疗。 13 其他康复新技术:包括脑网络重塑的多模态电磁调控技术;基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康复定量评定和信号反馈式康复治疗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复评定体系和训练技术;意识障碍精准康复评定-预后分析-促醒治疗技术;基于信息系统的远程认知功能障碍筛查技术;针对脊髓损伤的二便功能和性功能诊疗技术;针对上肢-手功能障碍的综合评定和康复技术;针对平衡-步态障碍的综合康复技术;针对言语-语言障碍的综合康复技术;针对吞咽障碍的综合康复技术;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康复评定和治疗技术;多角度联合精准评定关节活动度和快速信息采集技术;肺脑感知综合康复干预技术;心肺-运动综合干预技术;肿瘤风险把控和癌性淋巴水肿定量康复评定技术等15项康复新技术。 康复医学科人员结构 现任学科带头人:吴毅;科室主任:白玉龙(主持工作);科室副主任:朱玉连、贾杰、吴军发、孙莉敏;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主任:白玉龙;住培基地教学主任:姜从玉;住培基地秘书:陈婵。 康复医学科已形成人员配套齐全、结构合理的康复医学学术梯队,包括正高(主任医师7人,主任技师1人)8人、副高(副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技师1人,副研究员1人)9人、主治医师17人、住院医师5人、主管治疗师14人、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27人,包括针灸推拿师4人,共计82人,另外科室康复护士36人。 科研情况 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和先导,通过科研工作提高临床康复治疗的疗效,使康复治疗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近年来,康复医学科进行的科学研究涉及脑血管病康复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周围神经伤病康复、骨关节伤病康复、手功能康复等多个临床领域,其中国家攻关课题2项、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7项、上海市科委课题 6项、国际合作课题5项,共计各项课题80余项。近年来在医学期刊发表科研和临床论文约50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各种专利34 余项,已经授权20余项。主编康复医学著作10余部,参加编写康复医学著作20部。科室曾前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 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项近12项,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科技奖项8项,全国优秀论文奖30余项。 研究生和进修医师、实习学生教学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目前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设置“康复医学”本科课程,2007年由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组织承办的上海医学院本科的康复医学系列教学课程获得“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目前该课程已经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康复医学系列教程获得2017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立“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系”,由吴毅教授任系主任。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国内第一批批准的硕士点之一,目前也是康复医学与理疗专业硕士点。胡永善教授是上海地区第一位康复医学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有3位博导(吴毅、白玉龙和贾杰),5位硕导(朱玉连、李放、孙莉敏、吴军发和胡瑞萍)。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4名,博士生52名,出站博士后5名,目前在读硕士17名,在读博士20名,在站博士后1名。科室目前主办六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连续十余年在全国各地举办国家级“康复医学新技术”和“急性脑血管疾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的推广”的继续教育讲习班,进行了康复医学技术和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的三级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宣传,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康复医学科每年还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和治疗师的进修学习60-70名,同时每年接受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和温州医学院等近十所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学生的实习。 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发展遵循上海地区的康复医学的发展规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上海地区第一代康复医学医师,如同欧美的第一代康复医师一样,大多也是从其他医学学科转到康复医学科的。以后,康复医学科对新来的年轻医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培养,这也是欧美国培养第二代康复医学医生的模式。直到2002年上海市地区首届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开始后,有了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才宣告了上海地区第三代康复医学医生的诞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早在2002年就已经认识到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临床规范化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对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大纲,实施临床技能的考试,其目的是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0年后上海地区启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工程,康复医学专业作为19个临床类培训专业之一,标志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康复医学住院医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2014年上海市地区还启动了康复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工作在全国正式推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自2010年累计招录137名住院医师,顺利结业94名(四证学员36名),14年来培训合格率98.9%,目前仍有33名在基地培训。另外培训期间有7名优秀学员获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荣誉称号,20名优秀学员获复旦大学或华山医院优秀住院医师荣誉称号;有10名优秀学员在住培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青年项目:余克威、田闪、谢鸿宇、沈雪彦、张备、何志杰、张群、李策、郑娅和张熙等。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培训基地自2014年累计招录22名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目前顺利结业16名专科学员,在池培训专科学员6名。 二)培训目标 通过3年的基础临床培训,使被培训者掌握康复医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受训者掌握本学科常见的伤病和/或残疾的预防措施、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方法,能独立从事本专科临床康复的诊治工作,并熟悉康复医疗组的管理模式。初步了解本专科临床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方法。 三)培训阶段 第一阶段培训,即为期1年的相关临床科室轮转,接受综合性临床能力的培训,熟悉神经内外科、骨科、内科和急诊、ICU中常见疾病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心电监护、急诊处理和心肺复苏等常用技术,学会常见病CT、MRI读片、心电图和肌电图等神经生理学的报告分析。 以掌握“病人接诊、临床思维、诊疗决策、医疗文书书写与基本操作技能”等临床通用行医能力为目标,以顺利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实现医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转变。 第二阶段的培训,即第2、3年在康复医学科专科培训。以掌握“有康复医学专业特色的病人接诊、临床思维、诊疗决策与基本操作技能”等行医能力为目标。使受训者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评定方法,制定出完整的康复计划,并能带领整个康复治疗组组织和实施康复计划,达到预定的康复效果。在康复医学本专业临床实践重点为神经康复、骨科及运动医学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内科康复、儿童康复、康复治疗及康复门诊等,总计24个月。各亚专业分阶段安排,第2年完成一轮各亚专业基础训练,要求基本掌握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3年完成各亚专业强化训练,要求掌握各亚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四)培训方法 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方法强调学习理论,打好基础,知识全面,强调实践。另外,培训基地每周应为全体受训住院医师有选择性地安排下列教学活动:病例讨论会、文献报告会、小讲课、科研讨论会,以及科技论文和(或)科技英语写作辅导、住院医师理论课和高级康复医学专业课等。在大纲中也为上海地区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推荐了需要参考学习的书目,如要求系统阅读康复医学专著《实用康复医学》、《骨科康复学》、《中国康复医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康复医学》和康复医学住培示范教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康复医学科示范案例》、《Braddom’ s 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David X. Cifu. Braddom’ s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第 5 版)、《物理康复治疗/Susan B. O’ Sullivan, Thomas J. Schmitz, George D. Fulk. Physical Rehabilitation》(第 6 版)、《康复科医师进阶精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和共识》等,并参阅《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AM J PHYS MEDREHAB》和《ARCH PHYS MEDREHAB》等专业期刊。 五)师资队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基地有非常稳定和强大的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力量。吴毅任医院住培督导专家督导组组长,白玉龙任康复医学基地主任,姜从玉任基地教学主任,陈婵任基地秘书,负责康复基地管理等相关工作。基地拥有36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为住院医师的一线临床带教老师,其中28位带教老师具备康复住培结业考官资质。2021年起设立住培成长导师制,为每位住培医师配备一位副高职称以上带教老师作为成长导师,提供多方位的指导,贯穿培训全程。 六)学员的临床业务和业务学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基地保证每位住院医师有5-12张病床可供学习和管理。学员入基地后会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为学员配备一位临床导师,贯穿培训全程,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同时每一临床轮训点都会为每位住院医师都配备一位带教老师,进行床边的临床带教和考核。培训考核分为年度考核、轮转科室月度评估和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一般由教育处和基地统一组织,根据不同年级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分阶段递进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要求。月度评估包括综合考评、专业理论、病史书写、临床专业能力以及形成性评价,由临床带教老师完成评估和考核。出科考核要求每个亚专业轮转结束后由基地各亚专业组组织完成。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住培基地安排的学习课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医院教育处开设的公共培训课程,涉及内容较广;2.科室牵头举办的《康复临床技术大讲堂》在线学习课程;3. 科室内部每周四中午开设《康复治疗学》和《康复评定学》系列讲座;4. 每周五中午开展的各病区连线教学病例讨论;5. 每两周东院、西院、北院开展一次教学查房;6.华山医院康复中心的定期业务学习,内容涉及较广,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病例分析,外请专家的专题讲座,或科研培训;7. 组织基地学员参加康复医学学术大会:如每年的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的学术年会或是上海市医学会康复医师年会;8. 和来华山医院来观摩学习的美国住院医师和澳大利亚实习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治疗师的交流学习;9. 可选择参与华山医院高级治疗师学习课程;10. 自由地选择旁听医院其他科室开放的各类讲座,专题报告或是科研论文交流会。 七)科研工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基地鼓励基地学员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工作。部分住院医师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带教老师的科研活动。鼓励有能力的学员,在入基地第二年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书,配备科研导师指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员还是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康复基地也积极总结相关工作,并整理成文,至今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0篇,申请上海市卫计委住院医师教学课题和中华医学会教学课题各1项。相关教学论文还获得多次优秀教学论文奖。相关住院医师教学成果获得2018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中华医学会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和2023年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唯爱医师学苑”优秀教学成果(住培优秀实践案例)。 八)学员业余活动 要求住院医师积极参与医院和科室活动,组织住院医师进行志愿者活动,如组织学员参与每年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的学术年会和上海市医学会康复医师年会。举办住院医师迎新年晚会,定期举行基地学员联欢会,加强学员间的交流,组织住院医师自娱自乐,引导学员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另外,医院也积极组织住院医师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总而言之,上海市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是中国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工作的新的亮点,这项工作是在大量论证后开展的,虽然在工作中遇到不少新的问题和难题,但是目前各项工作都在顺利开展中。相信在国家“十四五”工作期间的总体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康复医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必将取得丰硕成果,最终为社会输送大量高质量的高级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老年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 欢迎各位有志于康复医学发展,致力于康复医学服务的有志医学人才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最终成为高质量的高端康复医学人才,服务于社会,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