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概览

英文:Bat,哺乳纲翼手目,现存21个科227个属1400多个种,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哺乳动物家族,也是世界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多数雌性蝙蝠一年生产一胎,每次只产一仔(有时两仔),分泌乳汁哺育幼仔,幼仔五周大后可独立飞行。蝙蝠为群居动物,以洞穴、石缝、人类废弃建筑为巢穴,昼伏夜出。蝙蝠起飞需要从高处跃下滑翔,其翅膀由前肢发展而来,BMP2基因突变使得蝙蝠指骨极度延长,撑起翼膜并实现慢飞动作。蝙蝠最为人熟知的“回声定位”其机制由美国学者Donald R. Griffin探明。蝙蝠平均寿命为20-30年(远高于同等体型的哺乳动物),可能得益于冬眠或者强大的端粒修复功能。蝙蝠拥有几乎开挂的免疫系统,可有效控制病毒的播散侵袭,但同时也成为诸多病毒的理想宿主。

02

进化

蝙蝠起源于大约6400万年前,科学研究尚未找见与蝙蝠关系最密切的物种,因此目前尚不能勾勒其具体演化路径。物种为适应独特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局部器官特别发达的进化方式称之为“特化”,这在蝙蝠得到良好体现。70%的蝙蝠为食虫蝠,是夜行性昆虫(蚊、飞蛾、棉铃虫、蝽等害虫)的主要控制者,捕食主要依靠回声定位的技能。吸血蝙蝠确实存在,目前仅在南美洲有发现,其唾液内含有抗凝血蛋白。蝙蝠界的“顶级杀手”是假吸血蝠,为方便捕食鸟类、蜥蜴、啮齿动物及其他种类的小体型蝙蝠,进化出较大体型、敏锐视觉和锋利犬齿。以捕鱼为食的兔唇蝠科拥有鱼叉样的爪子、光滑少毛的脚底。而“素食主义者”叶口蝠舌长8-9cm,能将长管花的花蜜迅速传至口中,蝙蝠获得食物、花朵得到授粉,这反映了动植物共生演进。

▼ 点击展开

03

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04

文化

由于“蝠”与“福”谐音,所以蝙蝠成为中国“福”文化的代言,频频出现在建筑、瓷器、绘画、刺绣上;甚至蝙蝠的粪便被中药称为“夜明砂”,是一剂清肝明目的良药。而西方文化里,蝙蝠由于相貌奇异、昼伏夜出、行踪诡异而与邪恶挂钩。如传说中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可化身蝙蝠。近二十余年来,SARS、MERS、埃博拉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引发公众惊慌,作为众多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成为众矢之的。但研究证实如不是人类主动侵扰或存在中间宿主,人与蝙蝠鲜有交集;不仅如此,蝙蝠也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DC漫画中,Bruce Wayne战胜了内心对蝙蝠的恐惧成长为铲奸除恶的蝙蝠侠。那么当今社会人们又何尝不能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对蝙蝠的偏见呢?

三维大脑展示

全屏预览